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吴尚之:与历史同步伐 与时代共命运

2019年09月25日 10:23 | 作者:王小宁;张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期刊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推动中国新闻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70年来,忠实记录时代精神。70年来,有力推动社会进步。值此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系统梳理新中国期刊70年发展历程,阶段性总结中国期刊成就与作用,前瞻中国期刊业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期文化周刊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副局长、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围绕以上话题进行了专访。

与新中国同发展、共命运

文化周刊:新中国的成立,不仅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历程,也开启了中国期刊业发展的新篇章。新中国历来重视期刊的发展。70年来,中国期刊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吴尚之: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期刊业与新中国同发展、共命运,取得了丰硕成果,发生了深刻变化。

期刊品种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期刊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1949年,中国的期刊仅有257种,品种数量和规模难以适应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经过70年的发展,期刊数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跨越:第一次跨越是1979年,经过前30年发展,期刊品种首次超过1000种。第二次跨越是2015年,经过后40年发展,期刊品种首次超过10000种。近年来期刊品种数量仍然保持了增长趋势,目前已达10130种,比1949年增长了38倍。可以说,中国期刊品种数量已跨入世界期刊大国行列。

经过70年的发展,期刊园地不仅数量丰富,更是类型多样、门类齐全。新中国成立初期,期刊类别以综合时政类期刊为主,辅之以学术类、文艺类等门类的期刊。70年来,期刊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读者需求变化,分类更加精细,层次更加分明,定位更加准确,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科普、文学、艺术、少儿、大众生活等各个门类。

不仅如此,期刊出版质量和水平也得到较大提升。国家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提高期刊出版质量,着力实施精品出版工程。组织评审“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推出《求是》《科学通报》《纳米研究》《细胞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60种获奖期刊;开展“百强社科期刊”和“百强科技期刊”推荐活动,推出300种百强社科期刊、300种百强科技期刊。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学术期刊在2017年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达到79.7万次,较2016年增加了13.08%。其中科技期刊国际他引总被引频连续6年均呈现增长态势。

从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引入中国以来,中国期刊业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新技术,加快传统出版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模式。到目前,期刊出版单位已开展了数字网络出版业务,以网络阅读、手机杂志、App应用和学术期刊的全文数据库、开放获取(OA)、优先出版为代表的全媒体生产传播形态逐渐形成。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期刊在管理体制和体制机制上也不断探索创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了由办出版到管出版的转变,推出了一批完善期刊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一批非时政类期刊完成了转企改制,转变为企业法人和市场主体,激发了发展的活力。比如知音、读者、四川党建、英大传媒、卓众出版等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整合出版资源,形成了跨行业跨领域跨媒体经营的现代媒体集团。

文化周刊:中国期刊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期刊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收获了哪些经验与成果?

吴尚之:中国期刊是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桥梁和窗口。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大批期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管的《北京周报》《人民画报》《今日中国》《人民中国》《中国报道》等多种期刊,每年以14种文种、34种纸质版,面向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孔子学院多语种期刊面向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国家地理》等被多个海外机构订阅。

与此同时,对外传播平台建设也在不断加强。科学出版社自主研发中国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推动中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中国知网推出“全英文出版与双语出版全文集成平台”等举措,用户遍及45个国家和地区1500多个大型机构用户。在中国相继举办的世界期刊大会、亚太数字期刊大会成为中外期刊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记录时代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周刊:新中国成立70年,砥砺奋进、硕果累累。在新中国70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期刊业发挥了怎样的价值与作用?

吴尚之:中国期刊业的发展不仅反映在自身的深刻变化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记录时代精神、传播科学真理、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和作用方面。70年来,中国期刊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期刊业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到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以及重大工作部署、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节点,期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各级党刊和一批时政类、社科类期刊,着力宣传阐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广泛凝聚共识,动员人民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来。《党建》《党建研究》《半月谈》《共产党员》《新湘评论》《当代贵州》《当代党员》《四川党的建设》等期刊,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宣传党的理论、阐释党的政策、加强党的建设,弘扬时代精神,传播先进文化。

中国期刊业在加强舆论引导、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70年来,中国期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期刊出版单位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求是》《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期刊推出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优秀文章。在推动学术进步方面,《哲学研究》《经济研究》《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史哲》《中共党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期刊反映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新进展、新成果、新气象。

中国期刊业在推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期刊源于科技进步、兴于科技创新,而又通过汇聚、传播创新知识反作用于科技的发展,成为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对科技文献的统计分析,世界创新科技知识78%以上首先在期刊上发表。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成果、屠呦呦的《青蒿素》、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系》均首次发表在我国的《科学通报》上。1887年创刊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已有132年的历史,刊载了我国医学各学科高水平科研成果,对推动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系列期刊,反映了我国数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清华大学学报》《化工学报》《光:科学与应用》等期刊刊载了一大批科技创新的成果。

中国期刊业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70年来,期刊不断融入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期刊的思想教育功能、社会生活功能、文化阅读功能越来越彰显。一批读者类期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挥了润物无声的思想教育功能。比如创刊于1923年的《中国青年》,推出了无数青年楷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成立于1924年的《中国工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小朋友》《幼儿画报》等立足于陶冶儿童性情,开阔儿童视野,提高儿童能力。《中国妇女》《家庭》倡导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受到女性读者喜爱。《科学》《科学画报》《科学大众》《我们爱科学》《知识就是力量》等一批知识和科普类期刊,为提高公民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人民文学》《当代》《十月》《收获》《美术》等文学艺术类期刊,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三联生活周刊》《瑞丽》《时尚》等杂志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

守正创新牢记使命

文化周刊:在新时代,中国期刊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吴尚之:回顾过去,我们既要看到发展的成就和变化,又要重视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当前,中国期刊业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和挑战:在对标世界一流期刊方面,还有明显差距;在发展方面,面临的突出挑战是融合发展的挑战,融合创新还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竞争力和影响力方面,期刊小、散、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在发展环境方面,对期刊的扶持政策力度还不够,报刊亭数量大幅减少,发行实体、零售终端和渠道萎缩的问题更加突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挑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遇。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中国期刊70年就是在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搏击中发展壮大、砥砺前行的。

文化周刊:新时代新作为新气象。中国期刊及期刊工作者应如何更好地承担职责与使命?

吴尚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把握规律,做好我们这个时代守正创新的文章。

一是要始终不忘初心,担当期刊使命。中国期刊7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期刊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与服务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紧密相连。期刊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读者,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

二是要对标世界一流,提高出版质量。我们要按照世界一流期刊的目标,加强规划布局,明确重点任务,落实相关措施。要抓住提高期刊质量的关键,强化内容生产,提升内容品质。要鼓励学术创新,严格学术规范,严守出版伦理,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吸引更多高水平的文章在中国期刊首发。

三是要加快创新融合,促进产业升级。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包括期刊业在内的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往往看挑战多,看机遇少。其实当代科技的发展,蕴含了更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和出版市场。在推动产业创新融合方面,既要重视技术、资源、平台、渠道的整合,也要重视生产方式的变革、体制机制的创新;既要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也要加强出版产业与新兴文化业态的深度融合。要彰显期刊的出版功能,突出产业的文化属性,延长产业链,重构价值链,推动产业升级、多业态发展。

四是深化出版改革,创新发展活力。70年期刊业的发展受益于改革,解决当前期刊业发展的问题还在于改革。应继续支持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建立和完善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期刊出版单位发展活力;继续推动期刊出版集约化、集团化发展,支持鼓励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整合重组,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期刊集团;提升期刊市场运营能力,探索开发协作新机制。

五是加强交流合作,提升传播能力。中国期刊应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立足国际市场,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求,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期刊“走出去”要在传播内容上下功夫,在创新传播方式上做文章,搭建自主研发的国际传播平台,全面提升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一定要不忘新时代期刊人的历史使命,满怀信心,努力奋斗,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一份更加优异的答卷。


编辑:杨岚

关键词:期刊 中国 发展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