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复兴路上>边陲再探明珠 边陲再探明珠

歌唱美好生活

2019年09月30日 11:07 | 作者:肖亮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东兴9月30日电(记者 肖亮升)“正是钦州春播愁,北风时雨到巫头。沙田薯秀称先进,浅海帆多占上游。织网林中亏汝力,弹琴月下待郎求。哈亭可惜清规在,欲唱情歌不自由。”

1962年2月,到广西防城港东兴市“京族三岛”(巫头、山心、万尾)采风的著名戏剧家、国歌歌词作者田汉写下诗句,道出不能自由“唱哈”的遗憾。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田汉诗中表达的情境早已成为如烟往事。

8月30日,东兴市江平镇巫头村艳阳高照、人山人海、锣鼓喧天,2019巫头京族“哈节”隆重举行。京族同胞穿着民族盛装,迎神祭神,载歌载舞,尽情“唱哈”。

上午9时,分为几个方队的迎神队伍从哈亭出发,浩浩荡荡地去迎接海神。在震天响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中,迎神队伍在村里环绕一圈,最后又回到哈亭举行祭神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哈亭是京族同胞过“哈节”、祭祀神灵和“唱哈”的公共场所,是“京族三岛”渔村标志性建筑。粗圆红柱、弯翘亭角的哈亭正门柱子上,盘旋着两条黄身绿爪、栩栩如生的飞龙,亭内雕龙画凤,古朴典雅。“京族三岛”的巫头、山心、万尾3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一座哈亭。 

为纪念海神而诞生的“哈节”,是京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哈”是唱歌的意思,过“哈节”自然离不开歌舞。面容姣好、身材曼妙的京族女子翩翩起舞、纵情歌唱,从白天一直进行到晚上,既感恩海神和祖先,也歌唱幸福美好的生活。

1980年7月,“京族三岛”恢复一度停止的“哈节”。2006年,京族“哈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防城港市乃至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节庆中的知名品牌。

人口仅为3万的京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唯一的海洋民族。

大约16世纪初,京族祖先迁居“京族三岛”,以海为生,“京族三岛”成为京族唯一的聚居地。新中国创立之初,京族称为“越族”,1958年5月,正式定名为“京族”。与越南语相通的京语,是京族人的主要语言,文字则是汉字形体的“字喃”。

关于“哈节”的由来,有着动人的传说。相传“京族三岛”一带原本都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中的白龙岛上住着一只吃人的蜈蚣精。过往船只,都必须献一个人给蜈蚣精吃,否则它就兴风作浪,打翻船只,残害渔民。智勇双全的神仙镇海大王杀死了蜈蚣精,将它斩成三节,变成巫头、山心、万尾“京族三岛”。京族百姓为了感恩镇海大王,便尊奉他为护岛神,并为之立哈亭供奉,每年都到海边将其迎回哈亭来祭拜,久而久之就成了京族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哈节”。

“第一次参加京族哈节,很精彩、很震撼、很有民族特色。”来自东北的刘春平带着家人来防城港旅游,看了巫头村的“哈节”,大呼开眼界。

“我们每年都在‘哈节’举办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京族、喜爱‘哈节’。”巫头村村支书阮爱兴说。

20世纪六十年代,“京族三岛”人多地少,长期缺粮,为维持生计,京族群众便用鱼虾与附近的山民换取粮食。围海造田后,增加了几千亩土地,京族群众才告别换粮食吃的历史,生活得到改观。

改革开放以来,京族群众利用毗邻越南和语言相通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和边贸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

走在巫头村里,到处都是气派的洋楼、别墅。该村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手机、电脑、摩托车普及率97%。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520元。 

随着“哈节”的声名远扬,如今已成旅游胜地的“京族三岛”,每天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夜幕降临,海滩上星光点点,如梦如幻,宛如人间仙境,是摄影发烧友的“钟情”之地。

阮爱兴说,政府部门要将东兴建成东兴试验区国际旅游基地,大力发展京族风情旅游和文化旅游。京族群众的明天,会更美好!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