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人工智能没感情但让医生更人文

——专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云鹏教授

2019年10月09日 09:11 | 作者:陈晶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追逐、观望、撤退……在医疗人工智能浪潮面前,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云鹏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医疗人工智能可以让医生解放出来,更专注于人文。

人工智能

正在改变传统的诊疗模式

记者:您如何评价人工智能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意义?

刘云鹏: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在医学领域同样达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状况,特别是人工智能和5G技术的普及,将使传统诊疗模式发生颠覆性变革。

举例来说,综合医院肿瘤科诊治的患者来自各个癌种,但医生却无法做到都擅长、所有指南都熟记。况且指南只是给医生提供了原则性指导,无法满足个体化治疗的需求,而人工智能图像和语音识别技术和决策系统的应用,让医生的诊疗工作更准确快捷,医生的水平也随之提高得更快,并更加自信。

比如,医生在繁忙的工作中很难随时完全掌握最新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和每种药品的毒副作用,以及尚在临床试验中的新药信息,所以在决策时,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利用人工智能决策系统比如Watson,可以快速获得具体的治疗方案的推荐,以及方案相关的证据、毒副反应等重要信息,避免医疗过程中可能的重大遗漏。

人工智能

可以有效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记者:医疗的人工智能目前还不够完美,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决策与指南不一致的状况?

刘云鹏:如果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对每个病人的决策均与指南一样,那只是单纯地解决了速度的问题,并未解决个体化的问题。每个病人的病情都不完全相同,治疗时需要个体化的决策。指南的初衷是让医生按照循证医学原则进行规范化治疗,但并不意味着拒绝创新,个体化治疗是基于指南又不拘泥于指南。

比如,在晚期肠癌的药物治疗中,指南推荐化疗联合靶向药物,但具体的病人是否能转化?肿瘤负荷与症状之间是什么关系?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如何平衡?病人的意愿如何?问题很多并且是动态变化的。因此,不同的医生就产生不同的决策。

当我们面对国内外各种指南以及专家的各种不同意见时,人工智能决策系统的建议是结合最新证据和顶级专家的经验给出的第三方意见,会为我们做出最佳判断提供更多参考。

人工智能是医生的高级助手

但不会取代医生

记者: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工智能提供的诊疗建议呢?

刘云鹏:我从来不认为一个成熟的大夫,看到某个建议后就放弃自己的观点。如果医生对病人的判断比较有自信,当人工智能给出的建议与医生完全一致时,那医生就会更自信。如果不一致,那么医生会更谨慎,并思考为什么不一致。

通常,越是晚期多线治疗或者一开始没有接受规范化治疗的病人,人工智能给出的治疗方案和医生的方案越有可能不一致。因为此时病人的病情是非常复杂的,没有绝对统一共识的治疗方案。

另外,医生在制定治疗决策时,还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主观意愿等,最终决策是医生与病人相互协商产生的结果。从技术上来说,人工智能对年轻医生能部分起到老师的作用,对成熟的医生能发挥高级助手的作用,人工智能与医生交流,而与病人

交流的是医生,所以,它不可能取代医生。

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助于加强医患互动

记者: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参与诊疗后,会削弱医生在患者心中所谓的“公信力”,您如何看待?

刘云鹏:我觉得恰恰相反。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肿瘤联盟通常是利用视频等远程设备定期组织远程会诊,服务下面市县的基层医生和肿瘤患者。但患者有时心中会有疑虑,担心他所在医院的医生不了解上级医院医生的分析依据,发生治疗偏移。我们通过线上授课以及培训医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从而提高基层医生的水平。基层医生可以根据需要,先了解人工智能给出的推荐、供考虑和不推荐三类治疗方案及其依据,然后通过远程会诊的形式,和上级医院的医生共同探讨使用哪个方案最佳。患者或家属也可以参与到现场选择方案的过程,增加医患信任。

人工智能让医生更人文

记者:您理想中人工智能如何与医生“相处”?

刘云鹏:“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医疗目前的现状。因此,我们希望在治疗过程中,充满人文关怀,但医生的工作量非常繁重,导致跟患者沟通言简意赅、时间短暂,甚至有时病人还未充分理解,诊疗就结束了。人工智能本身没有感情,但它解放了我们,能让我们释放出时间、更加人文地跟患者沟通交流,也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科学研究。

希望人工智能更多、更快地到来和应用,让医患共同迎接医疗的美好时代。


编辑:刘畅

关键词:医生 治疗 决策 病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