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复兴路上>边陲再探明珠 边陲再探明珠

与神共舞

2019年10月14日 14:28 | 作者:肖亮升 通讯员 谭自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10月14日电记者 肖亮升 通讯员 谭自安“雷王、杜丹、三界公、三元、万岁娘娘……”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堂八村,谭三岗一边嘴里轻声念着神明的名号,一边郑重地将诸神的木雕面具在地上一字摆开,一脸的虔诚。

一共18面木雕面具。

祖上传到谭三岗父亲手上时,一共是36面面具。“文革”中,父亲主动上交了18面面具,以牺牲一半为代价保护另外一半。仰仗两个堂哥当时是解放军战士,红卫兵不敢前来抄家,另外18面得以幸存。

“这些面具已有几百年历史,里面都磨光了。”谭三岗手中的“鲁仙”面具已有虫蛀的痕迹,贴近面部的地方被磨得油光可鉴。

历尽沧桑的“鲁仙”,表情庄严,仿佛在无言讲述一段百年往事。

今年58岁的谭三岗,21岁时跟父亲学习毛南族“肥套”,是毛南“肥套”祖传第14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毛南族“肥套”代表性传承人。

毛南“肥套”,在谭三岗家族传承的可考历史已有200多年。如果再往前推,毛南“肥套”已有上千年历史。

“肥套”是毛南语,“肥”是做的意思,“套”是道场的意思。这种道场是一种还愿仪式。毛南族每个年满36岁以上的已婚男人,无论生男生女,生了孩子就要还愿,一生必须做一次。

还愿仪式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后开始做,第二年正月底结束。举行一次还愿仪式一般需要3天2晚,每天早上6点开始,晚上10点结束。

举行这样的仪式,主要是为了报答“万岁娘娘”的送子之恩。在毛南族人眼里,万岁娘娘是主管生儿育女的神仙,他们在娶妻时,都会给万岁娘娘许下一个愿:如果万岁娘娘能给他们送来儿女,他们就会隆重地答谢万岁娘娘。

“毛南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谭三岗说。

还愿仪式载歌载舞,法器伴奏,唱歌跳舞的人都要戴上代表神明的木雕面具,像是表演一台大戏。唱诵的经文中既有佛经,也有道教经典,充分说明在很早以前,毛南族就与汉族和睦共处,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还愿仪式上跳的这种木面舞,书面称谓叫“傩戏”,桂西北、贵南、湘西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这种舞蹈。而毛南族的木面舞,因为“寄生”在千年历史的“还愿仪式”中,更具神秘色彩和人文价值。

时代奔腾前行,毛南族的大部分传统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肥套”得以顽强地保留下来,或许因为这个还愿仪式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吧。

在环江的部分地区,“肥套”依然很盛行。谭三岗今年已经被预订了6场,他每年参加的“还愿仪式”至少在20场左右,有时自己当主角,有时配合别的师傅做。

还愿仪式是件很神圣的事情,还愿的人必须带上礼物上门请谭三岗选定黄道吉日。

下南乡下塘村的谭日瑞要在农历九月十一“肥套”,这是谭三岗今年给人做的第一场。

谭三岗要带上他的大儿子谭宏振,另外再叫上几个人,组成6个人的团队,到谭日瑞家举行“还愿仪式”。

谭三岗是主角,诵经唱歌,另外5人跳舞、击打乐器。

谭宏振平时在广东打工。这位30多岁的年轻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戴上面具舞蹈,代表着神明;脱下面具进流水线,就是一个标准的产业工人。

谭宏振甘愿协助父亲,不仅是因为能够拿到每天200元的酬劳,更多的是想让父亲的事业在他这一代得到传承。“这是我们家族的东西,不能丢。”

戴上面具舞蹈,谭宏振已经轻车熟路,但他还不会诵经唱歌。

“我带了两个徒弟,还唱不好,只能跟着跳。”谭三岗带的徒弟,只要认真学习,一般5年出师。

在整个环江,像谭三岗这种水平的师傅大约有20来个,其他都是师徒传承,只有谭三岗是父子传承,而且已经传承了14代。光是这一点,谭三岗在毛南“肥套”中的地位无人可及。

充满神秘色彩的毛南“肥套”,早已名声在外。2000年,日本文化部考察中国傩文化后,对毛南“肥套”惊叹不已。之后,谭三岗等6人作为中国代表,应邀赴日本参加国际民俗文化艺术交流表演,在日本引起轰动。

谭三岗去过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泰国等表演毛南“肥套”,每到一处,都收割无数国际“粉丝'。

脱下面具,谭三岗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种植粮食和蔬菜。举行“还愿仪式”时,他代表的是神明。

青山为背景,大地当舞台,在已经收割的稻田旁,谭三岗给记者演唱了一段毛南“肥套”。

演唱时的谭三岗一丝不苟、一脸严肃。

那是对神明的敬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