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轨道”催生奇迹 “智造”引领未来——写在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举行之际
新华社长沙10月19日电题:“轨道”催生奇迹 “智造”引领未来——写在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举行之际
新华社记者刘紫凌、史卫燕、白田田
每一次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都会带来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深刻改变。轨道交通,当前正凭着运输量大、安全性高、速度越来越快的优势在全球不断“开疆拓土”。
10月18日至20日,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前沿的技术、酷炫的装备,让参观者如同穿越时光隧道直达未来;成果的展示、观点的碰撞,为全球轨道交通领域从业者提供了展示创新和激发创新的平台。通过此次盛会,人们憧憬:伴随着新一代技术变革浪潮,轨道交通将以“快速、智慧、绿色”助力人类进入发展新阶段。
轨道经济“含金”十足
10月17日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清晨,湖南怀化雪峰山区菜农张霞像往常一样坐上7272次绿皮火车。列车轻快驶过莽莽群山,将她和带着露珠的青菜送往城里的菜市场……
“博览会”在长沙开幕前夕,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披露的信息显示,在中国像7272次这样的公益“慢火车”还有81对,今年面向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铁路基建投资达2996.6亿元,占全国铁路基建投资总额的75.9%。轨道交通,给贫困地区的人们不断送去机遇和希望。
交通方式的变革,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轨道交通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更是无出其右。
18世纪,瓦特改良蒸汽机,直接推动英国的斯蒂芬森1814年发明蒸汽机车,使世界进入为期约100年的第一个“铁路黄金时代”。此后,随着航空业、高速公路等兴起,以传统铁路为代表的轨道交通一度趋于边缘化。进入20世纪后半叶,高铁、磁浮、地铁、轻轨等开始飞速发展,轨道交通开始“王者归来”。全世界目前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拥有高速铁路4.3万公里。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参加此次“博览会”的国家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刘勇等专家表示,轨道交通产业的带动效应十分显著。先进轨道交通体系通过助力人才流、货物流、信息流的广泛高速传输,能提高产业布局的灵活性、提升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提振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与共享,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览会”举办地湖南,围绕轨道交通产业就形成了规模近2000亿元的产业集群。
拥有中车株机、中车株所等知名轨道交通企业的湖南省株洲市,如今是著名的“中国动力谷”。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只能维修一些蒸汽机车。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造出了中国第一代电力机车。如今,这里已是研制城际动车组、磁悬浮列车、先进重载电力机车、高铁列车核心部件等高端轨道装备的世界级工业重镇。
“就是够喝一杯咖啡的距离。”中车株机公司宣传部副部长颜常青说,从公司所在地株洲“田心”出发,大约5公里范围内可以找到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的配套生产企业。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中国动力谷”还在不断提升“轨道经济”的“含金量”。
中国列车“领跑”全球
在“博览会”上,有来自19个国家的行业部门主管、驻华使领馆官员、行业商协会代表组成的采购团,以及庞巴迪、西门子、西屋制动等世界知名企业派出的参会团队。
能够举办如此“国际范”的活动,得益于中国已是全球轨道交通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
规模大——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开通运营高速铁路近3万公里,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高速铁路网络基本成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铁网络。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副总经理王同军表示:“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最发达的高铁网。”
载荷重——9月28日,连接7个省区、全长1813.5公里的浩吉铁路开通运营,这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并开通运营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按照设计要求,浩吉铁路的重载列车一次能拉上万吨货。如果说风驰电掣的高铁让中国铁路进入“高铁时代”,那么绵延千里的浩吉铁路,则以载货“洪荒之力”,引领中国铁路进入“新重载时代”。
覆盖广——我国地域宽广,地形复杂,中国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集成了大量应对极端环境的技术,高原铁路、高寒铁路、荒漠铁路等一系列“建设禁区”都被一一攻破。
“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的建造离不开被喻为装备界‘穿山甲’的盾构机,我们的盾构机力道大、速度快、可经受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等极限考验。”中国铁建重工首席科学家刘飞香说。
运行稳——每小时350公里,“复兴号”是目前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铁列车,有着十分出色的安全运行记录。高速度同时实现高稳定、高舒适,是中国高铁的“看家本领”。在高速行驶的高铁列车窗台、小桌板上,矿泉水瓶能倒立,硬币和签字笔能“叠罗汉”……让世人啧啧称奇。
创新能量“超越”梦想
自动唤醒、自动运行、自动诊断、自我修复,能满足79个场景的使用要求,可随环境变化进行调整适应……10月17日,湖南省株洲市,上海地铁18号线全自动驾驶项目列车在中车株机公司下线。这样“聪明”的列车将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
未来已来。在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上,一批新产品、新技术登台亮相,有的企业“一口气”展出了10款创新产品,包括中国商用磁浮2.0版列车、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多流制电力机车等。
畅想未来,轨道交通会是什么样子?在博览会上,不少业内人士用“更快速、更绿色、更智能”来描述。
更快速——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从“绿皮车”到高铁,更快的速度是人类交通出行的孜孜以求。随着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高铁和航空运输之间目前的“速度空白”也可望由新型磁浮列车来填补;未来,采用“高温超导磁悬浮+真空管”、时速可超过1000公里的“超级高铁”,也已成为技术研发的热点。
更绿色——已在长沙运营3年多的磁浮快线,具有低噪音、零排放、低辐射等特点,可以成为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有效解决方案;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利用“超级电容”提供动力,车辆运行无须架空接触网供电,利用车站停车上下客的30秒时间即能充满电能,并且能将85%以上的制动能量回收。
更智能——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推动轨道交通智能化。今年6月,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设施,中国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全线轨道贯通;采用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通过车载各类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道线路的“智轨”列车,已在一些城市测试、运行,有形的轨道化为了无形,不要轨道的列车已经上路……
“智能无处不在,创新永无止境。”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宗祥介绍,“复兴号”动车组设置了2560个传感器,是典型的智能化产品;新一代碳纤维地铁车辆,可实现全自动驾驶,安装了智慧车窗、智能空调、自感知照明系统。目前,中国中车正在致力于打造智能轨道交通生态圈。
轨道之上,技术的变革仍在不断孕育。中车株机新研发大楼里的基础研究与仿真部是中车株机“最强大脑”之一,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前瞻性研究和仿真分析。
“我们要坚守轨道交通技术进步的‘初心’——更安全、便捷、快速地把乘客从一个点送到另一个点。”中车株机公司基础研究与仿真部负责人蒋忠城说,“绿皮车”时代,很多人“做梦都不会想到”今天会有这么“牛”的高铁;再过一二十年,人们可能将会迎来今天“连做梦都想不到”的“更牛”高铁。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轨道 交通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