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收藏鉴宝头条收藏鉴宝头条

天津市政协委员捐献文物事略

2019年10月24日 17:10 | 作者:卢永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周叔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各界人士捐献文物的义举频出,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前后形成过两次捐献高潮,他们向国家捐献的文物,丰富了各博物馆的馆藏。

1949年,天津市召开首届各界代表会议(天津市政协前身),其中,任主席团成员的周叔弢(同时担任各界协商委员会委员),各界协商委员会委员杨石先,是最早一批捐献文物的代表人士。担任天津市首届各界代表会议主席团成员的何启君,担任天津市首届天津各界代表会议《劳资关系处理办法》审查委员会的杨建庵(在天津第二届各界代表会议时任各界协商委员会委员),在其晚年,捐献了自己的珍藏。1955年天津市政协第一届会议召开。担任天津市政协第一、二届委员的冯文潜,担任天津市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的王襄,担任天津市政协第五、六届常委的王福重,担任天津市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的孙奇峰等人都捐献了自己所藏。下面以捐献文物时间为序进行叙述。

周叔弢捐献文物获得的奖状

杨石先捐献明方于鲁妙歌宝轮墨

周叔弢捐献的清石涛《巢湖图》轴

周叔弢带头捐献文物

周叔弢是中国北方民族工商业的代表人物。1949年1月担任天津市首届各界代表会议主席团成员。全国政协第一、三、四届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83年6月至1984年任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他一生致力于文物、古籍的收藏,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周叔弢将包括古籍、书画、敦煌遗书、历代玺印等毕生收藏捐献国家。

据天津市地方志编委会《大事记》记载,1950年,时任天津市副市长周叔弢将家族“孝友堂”三代珍藏图书360余箱、共6万余册赠予南开大学文学院,其中以明版南藏和百余种丛书最为珍贵。1952年,周叔弢在天津率先捐献,将清宫旧藏敦煌艺术宋治平四年(1067)《摩阿般惹波罗蜜经》、明宋克《急就章》卷、明项圣谟《且听寒响图》、明钱贡《城南雅逸图》卷等7件文物捐献给天津文化事业管理局。

1953年2月13日,周叔弢捐献善本书籍715种,计3673册又2卷59页,拨交北京图书馆入藏,文化部特勋奖状予以表彰。

1981年,周叔弢再次捐献1262件文物。同年3月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干部俱乐部召开“周叔弢、张书诚同志捐献文物图书授奖大会”。3月11日,“周叔弢、张书诚先生捐献文物展览”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开幕。

最令人感动的是周叔弢首次捐献文物之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天津市还没有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天津市文化局接收旧博物馆的藏品也不多。周叔弢想到了捐献书画给国家,起个带头作用,影响身边的收藏家捐献所藏,为新建立的共和国文化事业贡献力量。在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到对此有记录。1952年8月29日《弢翁日记》中写道:

“到市文化〔局〕看艺术展览。我决定将我收藏字画最好的捐出,希望起带头作用。”随后,9月3日又记:“古代艺术展览会开幕。当场我献出:(1)宋景德年写经;(2)元陆居仁《苕之水》卷;(3)明宋克《急就章》卷;(4)明文徵明书《盘谷序》卷;(5)明文伯仁《潇湘八景》卷;(6)明项圣谟《且听寒响图》卷;(7)明钱贡《城南雅逸图》卷。”

这段看似简单的记述,包含了大收藏家的断舍离,包含了弢翁无限的爱国情怀。这7件宋元明时期的作品,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它们或为清宫旧藏,或是敦煌遗书,或是名人墨卷,或是史书名珍,可谓是市值千金。捐出这么高级别的收藏品,可见弢翁的赤诚之心。

其中,明项圣谟作“且听寒响”卷,有乾隆、嘉庆、宣统三帝御印,著录于清代乾隆、嘉庆两朝编纂的宫廷收藏著录文献《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曾是清宫御书房的珍藏。现在这些藏品都是天津博物馆的一级文物。

弢翁的捐献义举带动了众多收藏家捐献文物:俆世章后人捐献俆世章收藏古书画、古玉、古砚2749件、徐世昌家属捐献西周太保鼎等西周青铜重器4件、任凤苞捐献《天春园地方志》2500种2万余册等等,这些捐献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天津收藏家捐献文物的第一次高潮,周叔弢带头捐献文物的义举可谓功不可没。

杨石先捐献稀世古墨

杨石先是著名化学家,曾任南开大学校长。1949年,在天津市首届各界代表会议各界协商委员会委员。

杨石先出生于书香世家,家中藏有很多古籍善本图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人到中年的杨石先感受到了巨大的活力。1952年,55岁的杨石先将家藏的古墨等文物和善本图书捐献给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杨石先捐献的古籍善本图书,皆入藏南开大学图书馆,捐献的文物皆归入天津市文化局,拨交入藏于当时的天津历史博物馆,今藏于天津博物馆。

墨是消耗品,易损坏。名人制作完整的古墨更为少见,就更显珍贵。明代有两大制墨名家:程君房和方于鲁,他们二人的激烈竞争,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清代初期,方于鲁的墨制品已十分稀少。杨石先先生捐献的明方于鲁“妙歌宝轮”墨,保存至今已有400多年,其正面彩绘佛教宝轮图案,背部描金模印各种乐器,寓意美妙的歌舞,工艺精良,艺术水平极高,侧面有阳文楷书款“方于鲁制”,该墨在清《四家藏墨录》著录,是传世明代彩墨珍品。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杨石先捐献的其他墨品,也是无价珍宝,除了方于鲁、程君房、汪中山、吴天章、曹素功等制墨名家的作品外,一些皇室御用墨品,更是世所罕见。如清乾隆“丁巳御墨”,朱砂制成,质地缜密,磨制精细。形体作亚字形,正面金字书“御墨乾隆丁巳年制”,并有金印“世掌丝纶”;另一面描绘庭院农舍,古树长廊,舍内一妇抚婴,一童奉茶,一派祥和景象。朱墨是用天然朱砂、石英、雄精、蛤粉等矿物原料配以“广胶”精制而成,具有久不退色,千载存真的特点。

冯文潜捐献家祠和地方文献

冯文潜早年曾留美,后为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校图书馆馆长、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天津市政协第一、二届委员。在20世纪50年代末,同样也向天津历史博物馆捐献文物,包括名人信札等地方文献;地毯、风筝、木版印画等地方工艺品,以及天津地方著名画家的绘画等,共计175件。

冯文潜捐献的陈靖画山水屏幅(一堂十二幅),是开津门山水一派先河的清代画家陈靖的代表画作。陈靖山水画既有清初王原祁的苍浑沉雄,又有元代黄公望的气清简远,可谓清润高雅,功底深厚。冯文潜的捐献收藏在天津博物馆,是地方美术的重要历史资料。

冯文潜作为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天津历史博物馆馆长,对天津地方历史文献有其独到的历史视角与收藏眼光。他重视名人信札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收藏有大量各类人物与严修的通信,如瑞芳、杨治熙、刘登赢、恩藻、赵元礼等人至严修的信札共30余通。冯文潜捐献的这些信札成为今天学者研究严修和天津地方教育、文化的重要史料。

冯文潜与杨石先有着相同的留学美国经历,又同在南开大学任职,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关于捐献文物给国家,他们也是意愿相投,并流传有一段佳话。1952年杨石先捐献古墨分两次进行。第二次是在1952年的9月14日,通过好朋友冯文潜先生,将“曹素功极品佳墨(青麟髓)文物共一匣七块”转交天津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局在9月17日开出了收据,并在9月22日发出了公函。如今,可以通过杨家保存完整的收据中寻访到这一过程。

王福重捐献王懿容旧藏甲骨

王福重是天津耀华中学副校长。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天津市政协第五、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她在1961年6月8日将祖父王懿荣所藏殷墟甲骨300余片,全部捐献给天津市人民政府,1963年12月31日入藏天津历史博物馆,今藏天津博物馆。

王懿荣是最早发现和认识到甲骨价值并加以购藏、研究的学者之一,被称为“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所藏约1500片甲骨大部分卖给了刘鹗,其他的由王氏后人继承、保存。

王福重捐献的王懿荣旧藏甲骨,数量多,历史文献价值高,入藏博物馆后,被胡厚宣《甲骨探史录》、郭沫若《甲骨文合集》等著录。在天津博物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举办的“殷契重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展”中,有王福重捐赠王懿荣旧藏甲骨10件。

王襄捐献殷墟甲骨

王襄曾任天津文史馆第一任馆长。他是著名的金石学家、甲骨学家,著述颇丰,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委员会委员。其书法高古,善大篆、小篆。王襄是天津市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

王襄的甲骨收藏时间早、数量多,且多为殷墟出土,文字内容丰富,世人共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已是一位知名的收藏家。他刊行有关甲骨的著作达几十种。其研究成果,至今仍为甲骨学界所引用。

这位珍爱甲骨、研究甲骨的收藏家、学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将自己一生的收藏无私捐献和出让给国家,表达了他对国家的赤诚之心。1951年10月22日,王襄向天津文化局出让甲骨831块。原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馆长云希正回忆说:“我有幸参加了这一工作,和王老有过直接接触,去过城里大刘家胡同王老家。当年市文化局开给王老的油印本接受文物收据,还是我亲笔所写。记得王老出让甲骨是定向出让,和把一批珍贵文物捐献国家,再由国家发给一些奖励没有什么区别。出让价格也是文化局负责同志和王老很快就商定了,王老未提出任何异议,认为交给国家,由博物馆保存就是目的。”

1965年王襄病逝,家属遵其嘱,于当年9月15日,将王老全部遗稿、书法作品和原藏的较完整、刻辞数字较多的甲骨15片以及腰牌、封泥、陶文、砖瓦、旧砚等文物共483件,捐献给国家。

王襄将文物捐献国家后,天津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和天津文史馆等单位联合在辽宁路艺林阁二楼举办了“王襄遗作及捐赠文物展览”,展览将王襄捐献15片重要甲骨首次公之于世,引起轰动。商“旬壬申夕月有食”卜骨是王襄捐献甲骨的代表,其刻于商代武丁时期,记载“壬申夜月有食”的情况,是世界上关于月食最早的完整记录。

何启君捐献郑板桥绘画

何启君是天津市首届各界代表会议主席团成员,任常务主席,离休后于1982年向国家捐献了一批颇具价值的文物,如今收藏在天津博物

馆。

何启君1949年起在北京、天津工作,开始喜爱文物,以他一贯的钻研精神,研究收藏喜爱的字画、瓷器等。1982年又将自己的珍藏,包括清各朝官窑款瓷器,古代绘画、版画,以及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绘画等,共计82件无偿捐献国家,入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今藏于天津博物馆。

何启君的捐献,艺术价值高,入藏博物馆后,大多为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郑板桥《竹石幽兰图轴》,是郑燮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70岁时绘制的,画面墨笔绘修竹、兰草和巨石,左上方题诗“竹石幽兰合一家,乾坤正气此间赊。任渠霜雪连冰冻,苍翠何曾减一些”。何启君还捐献有郑板桥题画册、清代康熙年间版画《耕织图》、乾隆款豆青釉鼓式罐、康熙款青花缠莲盘、乾隆款青花海水龙盘、乾隆霁红盘、雍正斗彩团花碗等。这些古代艺术品,经常在天津博物馆的展览中展出,不仅给观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也是一位革命老战士爱国捐献文物的物证。

杨建庵捐献珍贵古画

杨建庵是首届天津各界代表会议《劳资关系处理办法》审查委员会委员,在天津第二届各界代表会议时任各界协商委员会委员。

1986年杨建庵将黄慎人物画册、汉代虎符、唐代兔符和鱼符、肖宗像、汉代嵌金银丝铭文铜带钩等24余件文物捐献天津历史博物馆。其中以黄慎人物画册尤为珍贵。

黄慎是清代中期“扬州八家”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意人物画风格,是中国人物画史上很有成就的画家。杨建庵捐献的黄慎人物画册,共有画幅十页,画为绢本设色人物,画幅为24.9×24.5cm。该册墨色清润,赋彩淡雅,生动逼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画册包括了讽刺题材的《有钱能使鬼推磨》和《家累》;反映社会生活的《渔家乐图》和《丝纶图》;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题材的《洛神图》《郭橐驼种竹图》和《漂母饭信图》;表现文人士大夫的《陶令重阳饮酒图》《琴趣图》和《西山招鹤图》。从《丝纶图》的年款“庚子九月写于绿书天屋”可知,此册作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黄慎时年34岁。画册中《有钱能使鬼推磨》和《家累》笔触细腻,色彩淡雅,极具观赏性。《有钱能使鬼推磨》中,使钱者手捏一枚铜钱,赤发獠牙的小鬼儿甘愿为其驱使团团转磨儿。《家累》中,瘦骨嶙峋的中年男子,苦脸愁眉,拽扯着全家费力向前。两幅画图,生动道出了“钱能通神(鬼)”和养家糊口之艰难,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民生窘困。这两幅作品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人物漫画珍品和精妙佳作。具有如此艺术价值的明代绘画,杨建庵没有留给5位子女,而是选择捐献国家,着实令人钦佩。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馆副馆长)


编辑:杨岚

关键词:捐献 天津市 文物 天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