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种下追逐梦想的种子 全国高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2019年10月27日 07:58 | 作者:丁雅诵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全国高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种下追逐梦想的种子(深聚焦)

核心阅读

在中国高校,一支敢闯会创、气势磅礴的“双创”大军正在形成。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是这支“双创”大军成长成才的丰沃土壤。

“我小时候看着头顶飞过的飞机,我就会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坐一次。儿时的梦想就像一粒种子,让我后来走进了飞行器设计专业。”10月14日,在浙江大学体育馆内,清华大学博士生李京阳站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战的舞台上,为“交叉双旋翼复合推力尾桨无人直升机”项目进行最后的路演。

“我们研发的无人直升机,载重相比传统构型提高30%,速度相比同级机型提升100千米/小时,其性能堪称独领风骚。”李京阳的介绍透露出满满的自豪:“从无人作战到应急救援,从物资运送到无人物流市场,我们的无人直升机在工业和军用领域全球市场份额,2019年将突破2000亿元。”

伴随着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比赛现场大屏幕上的分数条不断增长,1250分,李京阳团队最终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

创新创业,个中艰辛不言而喻:每年大概有一半时间,李京阳都要在全国各地奔波,一年飞行次数超过100次;他的同学中,有不少毕业几年已年薪百万,而他只拿着微薄的博士生工资,按他的话说“微薄得很”……但这些丝毫没有动摇李京阳以及他的同学们强军报国的信念:“我们可以改变无人直升机的世界格局,我们一定会让中国科技站在世界之巅。”

以李京阳为代表,在中国高校,一支敢闯会创、气势磅礴的“双创”大军正在形成。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是这支“双创”大军成长成才的丰沃土壤。

创新:不少项目进入行业发展“无人区”

2017年,第三届大赛,浙江大学“新一代固态面阵激光雷达”项目,以较低的投入获得稠密的点云数据,解决了传统线扫激光雷达体积大、分辨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2018年,第四届大赛,北京理工大学“中云智车”项目,致力于无人驾驶车辆车规级通用线控底盘研发,成果在军用与民用领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2019年,第五届大赛,湖南大学“磁阻尼——消能减振新技术”项目,从根本上改变了电涡流阻尼难以在大型结构减振工程应用的现状,在建筑、桥梁、汽车、轨道列车、电力、军工等诸多领域尽展风采。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办5年来,不仅参赛项目数与参与学生数大幅增长,创新创业的深度与质量更是引人关注。不少项目相当“硬核”,有些甚至已经进入行业发展的“无人区”,成为领跑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获奖的创业团队中,带头人多为博士生,不少成员从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走来,一直在相关领域深耕细作。创业团队的导师也多是行业领域顶尖专家。比如,清华大学“RealAI第三代人工智能算法”团队,项目领军人物是张钹院士;浙江大学全脑智能“回车科技”团队,项目领军人物是世界脑机科学专家吴朝晖院士。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也是创业的核心要素。正是因为有着多年的研究积累与扎实的技术基础,一些项目才能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在比赛现场,不少投资人感慨:“独一无二的颠覆性项目是投资人最喜欢的项目,也是最难遇到的项目。”

创业:实现科研成果价值最大化

“有不少人问我,你们公司为什么叫NOLO?”北京邮电大学“NOLO VR——5G时代全球移动VR的领航者”项目领头人张道宁在大赛路演时解释道:“NOLO取自英文单词technology中间的4个字母,寓意以科技为核心。在5G+VR的时代,中国要想真正实现科技自立,需要更多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公司,而这正是我们的追求。”

张道宁的项目不仅拥有核心科技,还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研发的空间定位技术,获得了120多个已授权的海内外专利,进入12个国家。全球200多家VR内容开发者基本都是NOLO的合作伙伴,涵盖教育、工业、医疗、娱乐等多领域。”张道宁介绍:“团队有望发布全球第一个VR交互芯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校的智力、技术、项目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紧密对接,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一极”。

“在大赛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的身影,看到越来越多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的研究成果,看到越来越多青年学子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实现了科研成果价值的最大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行业龙头企业高度关注“互联网+”大赛,本届大赛累计达成406个投资意向,累计金额超过17亿元,显示出大赛与市场的深度融合。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已全面发力,为国家创新发展汇聚起新动能。

教育:创新创业不仅仅是一堂课

当清华大学博士生李京阳站在冠军争夺赛的舞台上侃侃而谈时,观众席上坐着一位特殊的“粉丝”——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她频频举起手机为李京阳拍照,不时喝彩鼓掌。

如今,高校对“互联网+”大赛、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教师参与、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已成为高校共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聘请杰出校友、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担任学院名誉院长;打造校园三级众创空间,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武汉大学实施创新学分、弹性学分、主辅修、转专业等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按照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加强通识教育;开设34门创新创业通识课,支持校外行业专家与校内师资合作授课。

浙江大学举办十届“蒲公英”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立学生科协、未来企业家俱乐部等60多个学生创新实践社团;推进本科生“长时间实习计划”、研究生“探究性实验”、博士生“四至六周实习实践计划”等。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2.8万余门、上线相关在线课程4100余门,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超过2.7万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达1.3万个。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延伸到课程、教法、实践、教师等各个环节,但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一堂课、一个项目,更应是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主任尹金荣说:“当学生们的心中种下追寻梦想的种子,他们将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并由此激发出创新的蓬勃力量。”

(卜 玉参与采写)

丁雅诵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创新 创业 新创 大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