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黄河十四走:呈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

2019年10月29日 11:0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分享会嘉宾(从左往右):烟台市胶东民间艺术博物馆馆长李水,《黄河十四走》作者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教授杨阳,《黄河十四走》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曾随杨先让一起考察的设计师、景观建筑师、策展人王庚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读书栏目《轻阅读》制作人周微

1986年至1989年——四年14次走黄河,足迹遍布8省区,拍摄数千幅图片,整理出 20多万文字,这就是《黄河十四走》。

2019年10月19日,黄河回响——《黄河十四走》艺术回顾展暨分享会在北京建投书局开幕,跨越33年的艺术寻根之旅再次开启。

20世纪80年代,在杨先让的呼吁下,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正式成立。此时,很多民间文艺在无所适从中逐步衰落。“当时,我只知道中国的民间美术丰富,历史悠久,但到底怎么个好法,我并不清楚”,为了弄清中国的民间美术到底好在哪里,1986年,杨先让开始了他在黄河流域的第一次“艺术行走”。

这一走就是四年。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一行人先后14次踏足黄河流域开展民间艺术考察,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八省(区),从黄河上游一直搜寻到黄河入海口。

其间,拍摄图片数千幅,整理文字 20多万。1993年,台湾汉声杂志社将其集结出版《黄河十四走》一书。这本双脚走出的中国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百科全书”,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书中以真切的文字和鲜活生动的图片,记录下散落在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让古老的民艺得以传唱至今,也让杨先让和他的同路人,成为在中国北方开展民间艺术田野调查的先行者和领路人。

《黄河十四走》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 

分享会现场

除了条件的艰苦,考察队还经常遇到“人死艺亡”的情况——循着线索找到民间艺人所在的村子,却被告知来晚了一步。他们要找的人几个月前已经去世了。

但更多地,他们触摸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灿烂、丰富和勃勃生机。《黄河十四走》中,记录了杨先让曾向“剪花娘子”库淑兰献上研究者的崇拜,“在一座破窑洞里,我见到了真正的艺术殿堂和一位艺术大师”;杨先让用“无法替代的一座最美的艺术化身”赞美皮影艺人潘京乐;见到85岁高龄的山西剪纸能手苏兰花,杨先让注意到“她精神乐观,衣着整齐,谈吐风趣,心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拿起剪子和红纸,准确无误,每剪必成,从不浪费一点材料”。

杨先让和嘉宾参观《黄河十四走》艺术回顾展

杨先让表示:“直到我下定决心,率队走访黄河流域各地,才像捅破窗户纸,看清楚民间美术的来龙去脉,也摸着了民间美术的根……”在他看来,“作为中国艺术之源的民间艺术,所包括的民间传说、音乐、舞蹈、歌曲、戏曲、工艺和美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具有共同的民族气质、风格,是民族艺术的元气、精华所在。珍惜它,发扬它,应该是严肃而且迫切的课题。”

《黄河十四走》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2018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了大陆首版《黄河十四走》,尘封多年的民艺考察之旅得以经典重现,成为今天民间艺术研究的珍贵参考。

据悉,此次广西师大社的版本中,还特别增加了十余篇、约两万字的杨先让撰文的“《黄河十四走》背后的故事”,从而使新版《黄河十四走》的内容更加详实而丰富。

“《黄河十四走》这一走,他把近百年来张光宇、张正宇、张仃、郁风、廖冰兄这些前辈老大哥为中国民间美术实践、奋斗、呼号,由于力薄势单成不了气候的凄楚处境,变成无限广阔的灿烂局面。”在阅读此书后,著名画家黄永玉评价道。

陈丹青在《热情的记忆——读杨先让老师文集》写道:“在我印象中,《黄河十四走》是(上世纪)90年代、也是此前半个世纪国中最为周正而用心的民间艺术图文集。”

“长命富贵”长命锁

此外,《黄河十四走》艺术回顾展展出了胶东民间艺术博物馆带来的剪纸、银饰、云肩和木板年画等50多件作品,据馆长李水介绍,循着《黄河十四走》的指引,博物馆有意识地对山东部分地区的民间艺术作品进行了收藏。本次展览也是对《黄河十四走》的呼应。

据悉,10月26日和11月16日,杨先让和《黄河十四走》合作者、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教授杨阳还将分别以“行走黄河,寻找失落的根和魂”、“民间的艺术表现与情感表达”为题进行讲座,讲述《黄河十四走》背后的故事。

展览将持续至11月19日。


编辑:杨岚

关键词:黄河十四走 民间艺术 美术 艺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