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潘天寿画下《初晴》时在想什么?

2019年11月01日 11:00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 

“潘天寿”绝非一日而成。

生于1897 年,逝于1971 年,潘天寿74 年的人生经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在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战争频发、文化冲突中承受着剧烈冲突。这样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人生道路,决定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复杂性及作品所关涉的精神深度。

eAUrhruaXpVK87dBtMdRX7OwBFeajrzvJ2Mes3rW.jpg

潘天寿(1897-1971年)

但是,潘天寿是一位活生生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被树立的典型,从他一生的诸多片段中可以真切感受他的温度。

尤其是在中国画存亡之际,潘天寿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但是在那段令艺术家们难以自处的年代,潘天寿甚至尝试着作了几幅让自己都半信半疑的风俗画。

uKSqBsNVJdGIr4OesZvkn6IjahkHzBEncpCG5hwD.jpg

潘天寿 《踊跃争缴农业税图》 37.2×47.9cm  1950年

中国美术馆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艺术创作的调整和把控是简单直接粗暴的,他们认为传统中国绘画没有办法满足革命的中国变得毫无用处,是“不科学的、无用的”,因为他们是封建文化的遗留物、是旧文人阶层的身份象征。

这股“中国画无用”之风迅速到了潘天寿这里。

他们不得不接受新的艺术指令,他们被告知应忘记山水、竹石、花鸟,而去画人物。可以想见的是,黄宾虹在当时被要求去讲授人物画历史时的心境,而潘天寿在那段时期更是在教学中受到冷落,仅仅有少量的课时。甚至在教学人员名单中,潘天寿被划去名字,一度失去授课权。

4cUMBnPth1uosbivXcsox7FGoYzXHyzuTTBPhjXd.png

1959年潘天寿院长在大会上讲话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0年代晚期,一些关于关于中国画的优点和缺点的激烈争论开始出现,尤其是在美术院校和杂志上。也是到此时,1956年潘天寿等老先生才得以被正视,当年6月文化部发函督促学校改变对潘天寿等人的不公平对待。

G7wGCOwrqpdd9WGHq8WezWcdBsR5TABwlvZ9lo33.jpg

1958年潘天寿在杭州接受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1957年开始,潘天寿恢复了在学校的职务,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中国画教学改革,为中国画的独立发展争取名和实,并提出“两大高峰”论:

东西两大统系的绘画,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就如两大高峰,对峙于欧亚两大陆之间,使全世界‘仰之弥高’。这两者之间,尽可互取所长,以为两峰增加高度和阔度,这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绝不能随随便便的吸取······否则,非但不能增加两峰的高度和阔度,反而可能减去自己的高阔,将两峰拉平,失去了各自的独特风格。

······中国绘画应该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绘画如果画得同西洋绘画差不多,实无异于中国绘画的自我取消。

此时,潘天寿也迎来其作为画家创作生涯中的巅峰时刻。他结合鲜活的现实生活,以雄健劲拔,奇崛奔放的笔墨,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磅礴阔大的气势,创作了一大批表现时代的作品,引领了现代中国画“传统出新”的创造之路。

曾经创造纪录的《江天新霁》、《耕罢》、《鹰石图》、《鹰石山花图》、《无限风光》等都是出自这一时期。


编辑:杨岚

关键词:潘天寿 初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