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孙建国:老骥伏枥 志在“石桥”

2019年11月15日 11:26 | 来源:中国农网
分享到: 

本网讯 张圩乡石桥村位于江苏省沭阳县东南部,东临涟水县,南靠淮阴区,地处淮安、涟水、沭阳三地交界处。

这里的六塘河见证了石桥村的时代变迁。

从2018年6月至今,沭阳县烟草专卖局驻村第一书记孙建国与石桥村贫困户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期间所经历的点点滴滴,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贫路上有晴也有雨,孙建国的扶贫日记里记录他的心路历程,书写了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孙建国骑着电瓶车在走村串户的途中

从“不适应”到“安心扎寨”

2018年6月1日,沭阳县召开脱贫攻坚动员大会,做出了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的重要决定,并明确驻村第一书记为脱贫攻坚生力军、突击队和村民致富的带头人。在此感召下,55岁的孙建国热血沸腾,想在退休前这段时间扎根基层,书写扶贫工作的“诗和远方"。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从县城做公交车行驶37公里到达张圩乡,再转乘摩托车行驶5公里左右到达石桥村。第一天报到,他从村支书那里了解到,石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520户当中低收入农户121户,占全村总人口的24%,是典型的经济薄弱村。当地流行一句话:宿迁脱贫看沭阳、沭阳脱贫看张圩、张圩脱贫看石桥。尽管事先他有心理准备,但几天下来,面对每天转车往返、陌生艰苦的环境,加之石桥村地理位置偏、贫困人口多、扶贫难度大等实情,现实与想象的巨大反差,还是让他一时难以适应。

夜深人静时,孙建国却久久难以入睡。走访时,村民期盼的眼神、拉住不放的手、盛情难却的大碗茶、直白的大实话以及淳朴的民风等,像过电影似的,一遍又一遍浮现在他的脑海里,阵阵暖意涌向他的心间,思前想后,他坚定了信心,决定买一辆电瓶车、带上被褥,住在村部。这样,他既有更多的时间开展扶贫工作,又避免了每天舟车劳顿的麻烦。

 

孙建国(左)在大棚里了解花木苗木培育情况。

从“纸上谈兵”到“接地气

让孙建国感受最深的是因自己没有农村工作经验,在宣传扶贫政策上,照本宣科,长篇大论,贫困户们大多不愿听,遇到实际问题,自己又解释不到位,傻了眼,效果适得其反。后来他静下心来总结经验,通过沉下身、勤走访、多窜门,以唠嗑的形式,与贫困户打成一片、处成朋友,用汗水换来信任,用真情赢得民心,在一次次的促膝谈心中,先了解清楚家家那一本难念的经,及时掌握贫困户的所思所想。找准贫困户的痛点就找准了扶贫工作的切入点,然后,他将扶贫政策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针对性地分类、分户宣传讲解,并帮助贫困户跑腿,将扶贫政策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同时,他注重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从精神上先“扶贫”,鼓励贫困户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能睡大觉,激励贫困户振作精神,相信党和政府是坚强的后盾,消除了贫困户精神上的贫困,增强了贫困户的自信心。工作作风和工作思路的改变,切实解决了与贫困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从“一味输血”到匹配“造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在“输血”的同时更要注重“造血”,催生贫困户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拔掉穷根,避免因供需不匹配的“输血”脱贫后又致贫的恶性循环现象。 这是孙建国在脱贫工作上的又一深刻体会。

周立波家因三年前儿子开车发生交通事故被判刑,还赔偿了一大笔医药费,家中失去了顶梁柱,缺少劳力致贫。在去年9月份的一次走访中,倔犟的周立波对孙建国说道:“我也知道当贫困户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可咱老两口身体一直不太好,没有收入来源,又不懂技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致富门路。”得知此情况后,孙建国通过医疗救助方面的惠民政策,帮助老人解决一部分医药费,先缓解了周老汉家的经济压力,又根据周老汉家住在桥头路边、老两口年纪大不宜做重活的实际情况,建议周老汉利用自家房子的地理优势,开个日杂店谋生,并将此情况反馈给单位领导,很快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党员干部一起伸出援助之手,为周老汉办理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帮助老两口将日杂店开起来。现在,有了稳定的收入,周立波逐步走上了脱贫之路。

 

沭阳县烟草专卖局捐赠4万元帮扶资金,发展石桥村高效农业的花木苗木培育大棚项目。

从精准施策到靶向发力

扶贫工作只有找到适合村情的精准项目,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才能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一年多来,孙建国与村支部一班人一起走访调研、一同商讨致富项目,并邀请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水质、人文等,为引进项目出谋划策,千方百计寻找致富门路。为此,年近花甲之年的孙建国又消瘦了许多。找准花木苗木大棚、光伏发电、电子商务等扶贫项目后,后方单位鼎力相助,共同发力,捐赠4万元帮扶石桥村发展高效农业的花木苗木培育大棚项目,既解决了20多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又为村集体带来7万元的年收入;对上争取了6万元上马光伏发电和路灯项目,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赠送30台电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党群电教室,为村民打通了农产品外销的窗口。每逢春耕、夏种、秋收等季节,根据贫困户的实际需求,为贫困户及时送上农具、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解决贫困户的燃眉之急;每逢节日,党员干部上门走访慰问结对帮扶贫困户,送上一份关爱和温暖。目前,又筹集4万元资金,助力石桥村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把扶贫资金真正用在了刀刃上、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

“有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单位党总支部的大力支持,脱贫致富就没有过不了的坎,我对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充满信心。”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见效、一个个贫困户的脱贫摘帽,孙建国由衷地感慨道。

漫漫扶贫路,步步见真情,有苦有累也有甜,但更多的是收获。如今,石桥村121户贫困户已有112户成功脱贫,其余贫困户预计在今年底实现全部脱贫;全村主要道路80%实现了硬化,110多盏路灯全部安装到位,照亮了村民的回家路;600平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党群活动室、电教室、卫生室、农家书屋等设施齐全,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在今年宿迁市《新春走基层---扶贫路上第一书记大有可为》的专题报道中,孙建国榜上有名。7月份,他的扶贫事迹被宿迁市烟草专卖局拍成视频选送到江苏省烟草专卖局。

“扶贫之路任重而道远,脚下沾有多少土,心中就有多少情。我将初心不改,步履不停,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践行行业共同价值观,与全局党员干部一起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孙建国率先为全体党员竖起了标杆。

( 张良 )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贫困户 孙建国 扶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