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为了和平的天空

2019年11月18日 14:45 | 作者:郭晓晔 |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分享到: 

后来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冯如,在美国固执地做着一个中国人的航空梦。

春季首次试飞失败后,冯如就地对飞机加以改进,再行试飞数次,均无进展,于是撤回至奥克兰的工厂,对飞机做大的调整。此时经费已告罄,他们只得一边制造机器设备出售,一边研制飞机,进展艰难缓慢。正当此时,黄梓材从家乡返回美国,拿出一笔钱,使冯如能够集中精力研制飞机。几个月一晃而过,按照新的设计制作的构件全部完工,冯如准备再度出征匹满高地。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为了和平的天空

■郭晓晔

在奥克兰东九街359号工厂门前,冯如与黄杞、张南、朱竹泉、谭耀能,还有尼里,几个人把装着飞机构件的木条箱往马车上搬,准备运到南郊的匹满高地组装试飞。

这是1909年的一天。后来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冯如,在美国固执地做着一个中国人的航空梦。

春季首次试飞失败后,冯如就地对飞机加以改进,再行试飞数次,均无进展,于是撤回至奥克兰的工厂,对飞机做大的调整。此时经费已告罄,他们只得一边制造机器设备出售,一边研制飞机,进展艰难缓慢。正当此时,黄梓材从家乡返回美国,拿出一笔钱,使冯如能够集中精力研制飞机。几个月一晃而过,按照新的设计制作的构件全部完工,冯如准备再度出征匹满高地。

冯如绕着马车,仔细查看木条箱是否摆放稳当,绳索是否绑牢。就见一高一矮两个白人迎上来,同他打招呼。

两位来客递上名片。一位供职于《旧金山呼声报》,另一位是《旧金山考察家报》记者。

寒暄过后,就进入了正题。高个记者问:“您认为这次飞行能成功吗?”

冯如微微一笑说:“飞机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发明。科学是试出来的,所以,在成功之前不能妄下结论,但是请相信中国人的智慧。在历史上,中国人的科学发明曾走在世界的前列,西方人能搞成功的东西,中国人也一定能搞成功。”

两位记者相视一笑,高个记者又问:“这么说,您是要同莱特兄弟一比高低啰?”

冯如很坦然地说:“近百年来,中国的科技发明落伍了,我们正在努力学习和追赶。就像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为西方所用一样,我们也要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比如我的这架飞机,就是在莱特型飞机的基础上经改进制成的。”

高个记者仍追问:“这么说,您的飞机要比莱特型飞机先进了?”

冯如说:“科学技术不是第二个都比第一个好,但总是想根据前人的经验做得更完善。我的这架飞机也力图体现我的想法,比如主要部件的配置和接驳工艺,都与莱特型飞机有不小的区别,特别是起落架,由滑橇式改为车轮式,是一种全新的设计。”

一直在做记录的矮个记者这时抬起头来问:“制造飞机耗资巨大,而且很可能失败,这意味着投入的钱将无法收回,不知冯先生得到谁的资助?”

冯如说:“我的旅美同胞都非常爱自己的祖国,只要做对祖国有益的事,他们都会倾力相助。”

高个记者对冯如说:“就在一个多星期前,我们报纸登了法国人勒费尔驾驶飞机失事的消息。驾驶飞机试飞是极危险的,难道您不担心吗?”他蓝幽幽的眼睛真诚地等待着冯如的回答。

冯如不假思索地说:“飞行就是在生死线上试锋。然而,科学要进步就必定要付出代价,甚至是付出血和生命。”他加重语气说,“我还是那句话,科学是试出来的,为了能为我的祖国掌握航空技术,即使面临粉身碎骨的风险,我也在所不辞。”

1909年9月21日。这一天,是中国人在天空第一次留下飞机身影的日子,是中国航空史上创世纪的日子。

傍晚,海风像冯如期待的那样渐渐增强。众人把飞机推上了一座土丘。土丘西面不远,是海湾,海湾以西是一望无垠的大洋。鲜蓝透红的天空上,云压得低低的,仿佛在呼呼燃烧。

登上土丘,头发和衣袂在海风中飞舞的冯如仿佛也燃烧起来。

黄杞、张南和朱竹泉一起发力推动了飞机。飞机向土丘下方冲去。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冲到地面又滑跑了一段,轨迹便像一个放大角度的“U”字,离开大地飞向天空。

飞起来啦!飞机上天啦!

飞机爬升到大约15英尺高,就改成平飞。冯如吸取之前试飞的教训,不急于飞得更高,他要像涉过急流一样,一步一步试探水的深度。他不惜玩命,但不为玩命而玩命,他要为自己的工作负责,为支持他的同胞负责,为他对祖国的承诺负责。他以土丘为圆心,操纵飞机作椭圆形绕空飞行。

强劲的海风忽地遇到倒流,有些紊乱,飞机打了个趔趄,迅即又稳定下来。冯如镇定而机敏地操纵着飞机,胸口贴着机身,感到机翼像钝刀子一样费力地切开柔韧的空气。

飞机转了一圈,回到起飞点的上空。这时,飞机倏然停住,头高尾低,转着圈往下坠。

哎呀!人们同时发出一声惊呼。空气猛地凝固住了。头高尾低的飞机转了几圈,“哐”的一声,重重地坠到了地面。

刹那间,坠落的惯性和撞击地面的反弹力把冯如从飞机里抛出,他蜷曲着像一只刺猬,就势在地上做了个侧滚。

冯如动动手脚,知道自己没伤到筋骨。他顾不上多想,马上爬起来跑过去关掉了发动机。

人们已聚到了他身边。黄杞紧张地搓着手说:“先别动,快看看没伤着哪儿吧?”

冯如笑着说:“放心吧,有老天爷保佑呢。”说完,他开始专注地检查飞机,很快找到了症结所在。

“你们看,刚才飞机出故障,是由于连接传动轴和螺旋桨的螺丝拧得过紧,致使交接处发生断裂,螺旋桨停止转动。这说明我们缺乏经验,同时又说明我们成功了!”

见大家疑惑不解,冯如指着飞机尾部的起落架,兴奋地说:“这两个起落架都弯曲变形了,但飞机整体并未受损,各个零部件也没损坏。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飞机与地面撞击得很厉害,而飞机的结构是牢固的,说明出故障只是装配上的局部问题。我敢说,只要稍加调整修理,这架飞机明天又能飞上天空。”

大家僵住的脸都化开了,连连点头称是。

冯如愈加兴奋地说:“我们的飞机在空中飞行了半英里,飞行性能和操纵系统良好,说明飞机各个零部件是合格的,飞机的整体设计和配置是合理的,是成功的。这最重要!”

“是呀,我们造出的飞机成功了。我们华人自己能造出飞机了。”大家都兴奋地说。

“祝贺您,冯如先生。”早已等在现场的高个子记者凑上来说:“我为您的成功感到高兴。冯如先生,您能对这架飞机做一个简要的描述吗?”

“当然。”冯如说:“正如你们看到的,这是一架鸭式布局的双翼飞机。每只机翼长7.2米,宽1.9米,面积29平方米,发动机为一台6马力的内燃机。”

“那么,您能将今天的飞行与莱特兄弟的第一次成功试飞做一个比较吗?”

“你们看到了,我今天飞了800米,莱特兄弟那次飞了260米。”

“是不是可以说,在航空领域,你们中国人已经把白人抛到后面去了呢?”

“不,不能这么说。莱特兄弟的那次飞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动力、可操纵的持续飞行,具有开创性意义。而且那是在5年多前。他们如今飞得更好了。”

“不,不,对于东方,我们认为您也是开创性的!您下一步将做怎样的打算呢?”

冯如说:“我们准备在这架飞机的基础上,再研制一架飞机。发动机用50马力的,并用钢管和中国丝绸做支架和机翼,新飞机将更加坚固结实。”

说到这里,冯如的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和自信:“我还有一个愿望,我希望能把飞机带回祖国,在我老家广东试飞。”

好!好!众人使劲地鼓起掌来。

冯如试飞的第三天,也就是1909年9月23日,《旧金山呼声报》和《旧金山考察家报》分别在头版作了重头报道。前者以特别快讯推出,标题是《中国人驾驶自制的飞机在空中飞行》,《旧金山考察家报》的标题则是那天没有得到冯如认可的提问,《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同时还配发了两幅照片,一幅是飞机全貌,另一幅是冯如的工作照。图中冯如身穿背带工装裤,正用扳手拧紧后起落架上的螺丝。

两篇报道都以中国人为核心词汇,准确地抓住了事件的意义所在。新闻在旧金山、奥克兰乃至更广大的地区引起轰动,尤其在华人群体中引起的反响,绝不亚于一万匹马力。

冷清多时的东九街359号工厂热闹起来,洽购机器的,咨询技术的,带着不同目的套近乎的,从早到晚川流不息。冯如不适应这种状态,他不喜欢高谈阔论,也没工夫来应酬,他要静心研制新飞机。

清政府的差使也找上了门。此人叫吕连第,他以缎面请帖把冯如邀到旧金山唐人街的鸿宾楼。席间,他向冯如详细了解了飞机的性能和可作用途,听说能用于军事,他兴趣大增,直言快语叫冯如立刻跟他回国,日后必委以建功大业。

冯如有些心动,他说:“容我再想想,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第二天回到奥克兰,冯如把吕连第的意思同大伙儿讲了。黄杞快人快语:“我看不妨跟他跑一趟,最不济也可回一趟家,了却爹娘的思念之苦。若能把开厂的事办妥,岂不更好?”

冯如说:“我们的飞机虽飞上了天,但并未完全成功,要有十足的把握,还得抓紧研制,提高飞机性能,现在正是节骨眼上,耽误不起。我想我们干我们的,让他回去操办,他要真能成事,再回国也不迟。”

见冯如已拿定主意,张南着急地说:“那就赶紧定下来,这个资金怎么筹?钱袋都瘪了,下一步造飞机的材料更讲究,花费会更大。”

试飞成功的消息见报后,侨胞们就像过年一样,感到从来没这么舒心过。大伙儿对冯如说,要花钱你只管说。花钱造飞机,哪怕就买个扬眉吐气,也值。

冯如知道,在侨胞中间募资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他想借机把工厂扩充为公司,以公司试制飞船招优先股为名义,公开招募优先股东,创造条件加紧研制飞机,让中国人的航空梦早日实现。

末了,冯如自信地一挥胳膊说:“我们造飞机是为了祖国能拥有一片和平的天空,而今美国陆军已向莱特兄弟订货了,我相信不用多久,中国军队也会用上我们的飞机!”

朱竹泉也学着冯如一挥胳膊,说:“对。在飞机上安枪安炮,把那些在我们国土上为非作歹的番鬼撵出国门。谁再敢来犯,就叫他有来无回!”

大家都开怀地笑了。

110年过去了,这笑声仿佛还在海天间回荡。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飞机 天空 试飞 成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