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走近火箭军线路工程兵:为导弹编制信息“天网”
中新网北京11月26日电(方雷 单泉清 张鹏飞)国防通信光缆是传递军令的主要媒介。在火箭军的方阵中,就有一群为导弹编织战场信息“天网”的线路工程兵。近日,记者走近这支鲜为外界所知的部队,了解他们的故事。
初冬时节,外面的天刚蒙蒙亮,记者就跟随火箭军某部47分队分队长杨立亮,乘坐一台解放车,沿着颠簸的盘山公路来到了当天的施工作业现场。
杨立亮介绍说,当天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国防通信光缆工程的人工开挖、破碎、破河、顶路和埋放标石施工作业。
加油、卷臂,挖机履带慢慢前移,挖斗狠狠的扎在了面前的路上,巨大的挖力与石土碰撞产生点点火星……挖掘机掘起漫天灰尘,在“轰隆隆”的施工声响中,杨立亮介绍起这支部队的历史。
杨立亮所在的这支部队组建于1965年10月,是火箭军唯一一支担负国防通信工程施工任务的部队,官兵常年征战在外,部队转场频繁,基本上每年转场3到5次,大小转场加起来有7到8次。
随后,记者跟随杨立亮来到了人工开挖作业现场,作业坑内垃圾全部漂浮在水面上,臭味弥漫。然而脸庞稚嫩的战士们面不改色,直接穿着雨靴下到作业坑里挽起袖子徒手清理脏物。
“苦不苦,885;累不累,施工队。”像这样类似的口头禅在火箭军线路工程兵之间广泛流传,上高原、入戈壁、闯莽林、踏雪原,工程部队常年在大山深处、人迹罕至的地方执行国防通信工程施工任务,因为施工环境异常艰苦,很多官兵就自编自创了一些谚语笑谈苦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型装备陆续列装,这支部队的施工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该部47分队服役16年的代理排长、四级军士长刘红升,先后跟随部队转场10多个省市,参与了30余项国防通信工程施工任务,谈起今夕对比,他最有发言权。
“以前,我们主要靠人海战术,当时,一个连队就一台挖机、一台风镐和空压机,施工的时候,大部分都需要靠人工作业来完成,一天施工结束,吃饭的时候手抖得碗都端不起来。现在我们一个连队装配了不少高科技装备,包括微型无人机、破碎锤、搅拌车、光缆接续机等等。”刘红升说,如今人工作业越来越少,机械化施工程度越来越多,不仅大大减少了官兵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施工效率。
国防通信光缆链接着“地下龙宫”,关系着战略导弹的浴火腾飞,这支部队始终把工程质量当做打赢的标准,无论环境多苦,官兵们的作业标准时刻未降。
在破河作业现场,官兵们脖子下方全部浸泡在河水中,随着挖机在河底挖出一道缆沟,2名官兵屏住呼吸一头扎进河里,用水泥袋将硅管压入挖好的缆沟……
破河作业小组组长、下士齐帅博告诉记者,进行破河作业施工时必须充分考虑现实环境因素,因为河里水流有冲力,挖缆沟的时候必须是一条向上游的弧线,“这样过个十年二十年,也不会把光缆冲成反方向,同时也避水流把光缆冲断。”
强烈的责任感必定会催生强大的战斗力。2017年9月,这支部队接到某大型演习通信工程保障任务,上级要求一周之内将30余公里通信光缆以明线方式敷设完毕。官兵们采取两班倒、人停机不休的方式,加班加点终于在限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保障了导弹发射的顺利进行。
正是凭借着这股攻坚克难的韧劲,这支火箭军唯一一支负责国防通信工程施工的部队,今年以来累计完成了200余公里国防光缆施工任务,全部实现零问题移交。(完)
编辑:李泽杰
关键词:部队 作业 火箭 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