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打通“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

2019年12月04日 20:13 | 作者:陈晶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日,北京市政协专门就“完善预约诊疗,改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召开了议政性主席会议。

这是一个为生命接力的话题。据了解,全球每年约350万人死于事故、意外,在我国,每年仅心源性猝死患者就约54万人,相当于大约每1分钟就有人因心脏骤停而突然倒下。

“而心脏骤停的黄金救助时间仅为5分钟,很多人甚至都等不到救护车前来,更别说送到医院进行救治了。在此背景下,‘院前急救’的意义就得到了凸显。”在北京市政协的议政性主席会议之后,前来人民政协报社为员工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武超如此强调。

这场培训由人民政协报社、人民政协报文化传媒公司联合组织,旨在帮助员工掌握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技能。

微信图片_20191203094926

那么,如何做好“院前急救”呢?王武超建议,首先应开展全民心肺复苏培训。

“国际上对于心肺复苏的全民培训非常重视,虽然近年来我国也在逐步开展全民心肺复苏培训,但是普及面远远不够。比如,社会和百姓对于心脏骤停的概念还认识不够。”王武超说。

据王武超介绍,心脏骤停包括“三停”:意识停止,面对突然倒地或不动的患者,首先要判断的就是患者的意识状态,一般常用的方法为用力拍打呼叫患者是否有反应;呼吸停止,如果患者意识停止,要迅速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一般常用的方法为用手指置于患者鼻前感受是否有气流,侧头平视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变化;心跳停止,是心跳骤停发生最为重要的一点,判断是否有心跳一般常用的方法为一手食指与中指并拢伸直,其余手指弯曲,置于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位置),旁开两指的凹陷处,判断时间为6~10秒,用指腹感受是否有搏动。

“猝死患者最常见的病因是心源性猝死。此类患者因心脏跳动异常而导致泵血功能丧失(通常我们称为心跳骤停),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数秒钟内患者就会出现意识丧失(没有反应),60秒呼吸停止,4分钟就会出现脑细胞死亡,超过10分钟被抢救存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把握猝死患者的5分钟黄金治疗期,才可以最大程度抢救生命,改善预后。但前提是,这黄金5分钟内的施救人要懂得急救知识,并掌握急救技能。”王武超强调。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已证实:当有人突然倒下,目击者(或第一反应人)立即识别并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按压、通气和电除颤)是成功救命的关键。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唐医生在美国成功救治患者,就是典型案例。

原来,这位唐医生在美国休假逛动物园时,偶遇一位猝死的老太太。他首先识别患者的心脏骤停,然后开始持续胸外按压,并呼叫公园工作人员取来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经过胸外按压和除颤之后,老太太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已经活过来了。

“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远期预后,开展全民心肺复苏培训势在必行,相关机构应全面发展基础心肺复苏全民培训,并给予国家认证,以保证施救者的合法性,从而进一步改善、提高院前抢救水平。”王武超呼吁。

“其次,应完善120急救调度员的指导抢救机制。美国心脏协会最新公布的《2019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建议紧急调度中心提供心肺复苏术(CPR)指导,并授权调度员为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提供此类指导。”王武超介绍,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第一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很多人因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而束手无策,这时,经过专业、正规培训的120急救调度员可以通过电话等通讯设备询问目击者,指导帮助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以求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王武超还建议,急诊患者应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救治于不同的医院,进行分级诊治。

“目前,我国急诊患者常常就诊于三级甲等医院,导致三级医院工作压力极大,非严重的患者占据了大量医疗资源,而导致危重患者诊治资源不合理利用。如今三级医院对于患者开展分级诊治的意见依然很大,应进一步加大宣传以求社会更多理解,并支持急诊分级诊治,力求更加合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王武超最后建议。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患者 心脏 骤停 王武 心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