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孟然:面对家暴,请别再问“他为什么打你”

2019年12月05日 14:47 | 作者:孟然 |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分享到: 

作者:孟然

在崇尚法治和文明的现代社会,“家暴”仿佛是奴隶和封建时代的闯入者,以原始粗暴的面貌,站在了基于平等、尊重的家庭关系的反面。

11月25日,“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这天,美妆博主宇芽在微博上指控前男友沱沱的家暴行为,并联合有相同遭遇的沱沱前妻拍摄了短片。视频中,宇芽被强行拖出电梯,竭力徒劳的挣扎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绝望。

如今,沱沱(原名陈某)因故意伤害和微信威胁他人的违法行为被行政拘留20日,宇芽也申请到了“人身保护令”,事情暂告段落。但让人不安的是,家暴仍在。尤其是那些缺乏发声渠道的受害者,依然默默承受着伤害和恐惧。

根据联合国官方数据,全球每3名女性中,就有1名女性曾遭遇过性别暴力。11月25日到12月10日,是联合国一年一度的“消除性别暴力16日行动”,今年的主题是“平等的一代”。16天,不足以完全消除现实生活中的家暴行为,但却像一个定时闹钟,在全世界范围内唤起对家暴的重视,并通过充分的讨论达成共识,逐步建起常态化的救济机制。

面对家暴,请收起“受害者有罪论”

很多时候,受害者对家暴的抗争,像是个悲壮的独行者。

去年,演员蒋劲夫被曝出家暴前女友中浦悠花,事后的一封道歉信,让不少粉丝迅速原谅了他,甚至有网友称被他的道歉信“圈粉”。随后,事件也引向对中浦悠花私德的揣度和批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成了不少人的盖棺定论。结果,时隔一年,蒋劲夫再次陷入家暴丑闻。

现实里,这种“受害者有罪论”在家暴事件中颇有市场,那种认为“一定是女方做错了事才会引来毒打”的思维,甚至是“荡妇想象”,既出现在很多网友评论当中,有时也出现于个别亲友、妇联、居委会、村委会等“调解者”的意识里。

将“家暴”转化成某种对犯错者的“处罚”,这种“换算”在无形中消解着家暴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更将家暴从公共事件降维成家庭私事。

在施暴者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极端情绪和失控举动。为这种非理性行为寻找某种合理性解释,既违和也无益。

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消灭“私刑”,即便身陷囹圄的犯罪分子,身体权利和人格尊严也受到严格保护。何况,很多家暴受害者根本无错,更谈不上有罪。在宇芽的悲剧中,甚至向男友的一句提问,都可能招来动手。

没有什么理由能够洗白家暴,社会公众对家暴的任何暧昧和犹疑,不仅是对家暴行为的纵容,更可能成为一种“背书”和“声援”,让施暴者错误地认为:“只要让我不爽,我就可以用暴力来发泄;只要关系出了问题,就可以用暴力来解决。”

很多围观者经常想当然地认为:无人有意作恶,施暴者也会因为伤害对方而陷入痛苦。但事实是,自古至今“暴力崇拜”从未完全消失,对于个别人来说,对方的哭喊、泪水以及伤口是兴奋之源,甚至能让自己产生某种愉悦和满足。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家暴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根本就是“为了动手而动手”。不给施暴者找托词,不苛责受害者,应成为全社会、尤其是行政和执法者的基本共识。

遇到家暴,自救和援助缺一不可

而除了“他为什么打你”之外,我们常常追问受害者的第二句话便是,“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两个问题,都把原本应给予施暴者的压力转嫁到了受害者身上。

家暴不同于公共场合的暴力,与校园霸凌也有所不同。在掺杂着感情、家庭、子女、财产的环境中,家暴很容易掩盖其狰狞,呈现出复杂的面相。

那些选择隐忍的受害者们,有的因为感情,对对方还有期待;有的因为孩子,想用退让维持看似圆满的家庭;有的因为依赖,离开了丈夫便难以生存;有的则纯粹是因为对方的无赖。据宇芽的描述,沱沱曾经威胁她,如果报警,自己就自杀,并且写一封遗书,说是宇芽害死的。

即便有心与家暴决裂,也常常因为取证难而陷入困境。家暴常常处于私密的二人空间当中,缺乏见证人。此番,若不是电梯监控记录下了宇芽被家暴的画面,她恐怕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公开这一切。

此外,在多数家暴案例中,控制欲和暴力倾向犹如两种孪生情绪,相伴相生、互相强化。施暴者常会控制对方的活动范围和通讯方式,一旦发现蛛丝马迹,只会得到变本加厉的报复。不久前控诉被家暴的Julieta,就提到蒋劲夫经常查看她是否留下录音证据。她偷偷拍下被掰碎的电脑和银行卡,把照片发给朋友保存自己再删掉,才不让蒋劲夫发现自己留了证据。

这提示受害者,面对家暴,自救和援助缺一不可——斗勇不可取,但“斗智”不可少。要有证据留存意识,在遭遇家暴后第一时间想方设法保留证据并报警,而不是一味沉浸于痛苦之中。

相应地,无论是居委会、妇联等社会组织还是公安局、法院等法律机关,在接到求助时,也要将“保护受害者”作为首要任务,而不是执着于分辨是非对错或是调解矛盾。在很多家暴案例中,无关对错,只有拳头。受害者需要的是态度坚决的保护,而不是理中客式的“和稀泥”。

一旦公共救济遇阻,或受害者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她们也理应有投诉渠道去找到最后的帮手。无论是市长热线或是各个单位的投诉电话,不妨建立起针对家暴投诉的常态化处理机制;要意识到每个投诉背后,都有一个人的人身和人格正在受到侵害。这不是什么难断的“家务事”,而是赤裸裸的恶行。

这种恶行,与法治格格不入,更是文明社会的污点。(孟然)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家暴 受害者 孟然 宇芽 施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