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尹维新冰竹画展暨华夏文化与崇贤经典展>品鉴 品鉴

清风正气话竹魂 ——记中国冰竹画开拓者尹维新

2019年12月06日 19:35 | 作者:王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ddf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作为一名终身从事美术事业的画家、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尹维新将于2019年12月在中国政协文史馆举办“清风正气话竹魂”大型美术展览,以此表达他对美术事业的热爱之情和对伟大祖国的感恩之心。

     

在中国绘画史上,“竹”是永恒的题材。从敦煌壁画中西魏、北周时期的竹画,到五代徐熙、宋代文同、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郑板桥等绘画大家,再到齐白石与吴昌硕等近现代著名画家,“竹”一直是文人墨客最为钟爱的题材之一。

但是,古往今来,虽然诸多画家绘竹颇多,但以“冰竹”作为主要题材进行创作,并取得突出成就者,唯有当代画家尹维新。

作为中国冰竹画的开拓者,尹维新用30多年的时间,琢磨冰竹的特殊画法,研究冰竹的写意表现,展现不同情景下不同形态的冰竹特色,成为中国冰竹画第一人。

1

冬寒

2

激卷寒风知竹劲

所谓“冰竹”,就是特指被冰包裹着的竹子。它凌霜傲雪、坚强独立,屹立于凛冽的寒冬之中,不畏严寒,不惧冰雪,晶莹剔透,乐观可爱。

对于尹维新而言,以画笔绘冰竹,既是使命,又是偶然。说其是使命,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竹子一直被喻为高风亮节、坚韧挺拔的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以彰显其与众不同的气质,也有另一种“岁寒三友”的说法,特指松、竹、梅傲立寒冬、虚怀若谷的境界。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一直为世人所钟爱。说其偶然,是因为尹维新将冰与竹结合起来,进行中国画创作,非常少见。在历代画家的创作中,墨竹,是惯常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如宋代晁补之说文同绘墨竹时“胸中有成竹”,“四十年来画竹枝”的郑板桥,说自己绘墨竹时,“日间挥写夜间思”。中国历史上的画竹名家,偶尔画雪竹是有的,但无人将“冰竹”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来研究。

3

              九月图组画之一、之五、之九     175cm x 83cm x 9     2002年 

过去人们画竹,往往以竹竿为主体,配以竹叶,而尹维新则将竹叶作为主题,竹竿的描绘则作为衬托。这是他表现竹的一种创造;他还善于融西方的光色效应于传统的笔墨技法当中,注重竹叶色彩与表现,使其冰竹画写实与写意完美统一,兼容并蓄,不仅成功表现冰竹的质感,又借书写冰竹不畏严寒、傲视冰雪的品格,表达了竹子的精神,展现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追求,具有特殊的文化意趣与个性表现。

尹维新的冰竹画,既与前人不同,也与周围的人不同。他所画的冰竹,色彩丰富,层次分明,银花烂漫,生机盎然,富有装饰性和笔墨韵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难能可贵的是,尹维新的冰竹,个性突出,同样银装素裹,却异彩纷呈、景象万千。

通过30多年的绘画实践,冰竹已然成为尹维新的一种创造,也是他的胆识与水墨技法的集中体现,具有一种继承与发展的意味。他用与众不同的眼光、新的笔墨创造,展现着冰竹所蕴含的特殊禅意,显得清净、清新与淡雅。

正如湖北美术院原院长、花鸟画家冯今松所言:“尹维新先生的冰竹画为什么这样能打动人、吸引人。我认为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是他的画是有传统的,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推陈出新,他的推陈不是把陈推掉,而是把陈推动,向前推,向着时代推;第二他的画富有生活气息,吸收了乡土生活中的许多精华;第三是他在笔墨技法上进行了创新,笔墨在表现客观物象的时候,有许多主观因素,他在这一点上主、客观结合得很好;第四是他的画有时代感,这是21世纪一位有作为的画家,画出的有作为的作品。”

纵观尹维新所绘“冰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冰冻之竹那种不屈不挠的英姿气概,显示出一种“激卷寒风知竹劲,屹立昂扬现精神”。

艺海无涯苦作舟

直到今天,年近古稀的尹维新依然记得他14岁那年,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情景。那是1966年的国庆节,出身湖北鄂州庙岭农村的尹维新刚刚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上梦寐以求的初中。他作为农民的儿子,第一次兴高采烈地离开家,坐汽车、换火车,兴奋不已,整整两天两夜没睡觉,终于来到天安门广场。

“年少时的北京之行,对于如今的我来说,印象太过深刻。至今回想起来,具体细节都异常清晰。”对于这次远游,尹维新记忆犹新。“我出生于1952年,是真正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对于祖国的热爱,来源于内心深处。第一次来北京时,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那个时候,我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富有魅力且让人神往的地方。我从此对大学着了迷。”

这次远行的体悟,就像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尹维新的心底,陪他度过了迷茫而又艰难的青年时期。身为农民的孩子,家庭条件特别艰苦,没有书读,无从学习更多的知识,但每到艰难之时,他都会回想起那年秋天的独特经历。也是如此,在遭遇初中时学校停课、高中毕业大学停招的境遇时,在回乡务农的路上,在围湖造田的日子里,在建立砖瓦厂的过程中,尹维新都在不断地自学成才。他学会了拉二胡、京胡,从小就喜欢白描绣像古书的经历促使他开始自学绘画。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5年9月,尹维新终于接到了来自湖北艺术学院首届师范班美术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得以师从著名画家杨立光、刘依闻学习写实油画的基本范式和创作规律,从构图、造型和色彩等方面,进行严肃且认真的练习,掌握了西方写实油画的基本技法与创作方法。与此同时,他还跟随著名画家关山月、张振铎、武石等学习中国传统文人画和写意画的精髓。

4

十里荷长卷局部 57×900cm 2015年

上大学前,尹维新从未想过会专业从事美术创作,他一直希望进入综合性大学,去学习理工科,将来报效国家,而将学习音乐、美术等作为业余爱好。虽然没有深厚的基础,没有很好的教学条件,但尹维新并没有气馁,他面对画架、画板开始了正规的美术专业训练,一丝不苟。从进入课堂的第一天起,他就进入了白天、晚上、周末、节假日不停学习画画的状态当中。

尹维新极其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除了自身刻苦努力,他在绘画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与恩师们的谆谆教导密不可分。多年的专业绘画训练尹维新对掌握纯熟的西画技法,对中国画的创作颇有心得。在主修西画的基础上,他还选修中国画,此后,尹维新开始在伯父家临摹大量古画,在水墨写意绘画中,寻求一些特殊的灵感。

“我想,这与中国人在骨子里面、血脉里面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尹维新说,“我是在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的父亲虽然是农民,但一生诗书不辍,他热爱读书,热爱诗词创作,家里至今还存有他上私塾时的线装书,而那些书正是我幼时的文化启蒙。我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与人谈吐时,却慢条斯理,一口文言。可以说,我的家庭、我的启蒙与我后来在大学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共鸣。”

随着创作的深入,尹维新对传统水墨的喜爱愈发热烈。参加工作后,纷杂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他的大部分的时间,他只得将更多心思转向中国绘画创作。

利用工作之余,他开始大量临摹和创作中国画作品。住在单位办公室里的尹维新,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买来名家册页,开始临摹。从吴昌硕、任伯年到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上班时,他把毛笔、画纸锁到抽屉里,下班以后,开始绘画和学习,每天不画到夜里12点不睡觉。其他时间,只要处理完手上的工作,尹维新就跑到图书馆饱览古今中外的名画及史论内容,如饥似渴地学习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加深对于中国传统美术的理解。

5

6

牛与八哥

正因如此,尹维新的画路很宽。山水、人物、花鸟都是他表现的对象。这与他先系统学习西画、再研究国画、又喜爱民间美术的爱好密切相关。因此,他可以从多方面吸收营养,作画时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他不仅善于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描写生活,绘制了一批如《大白鱼》《晨》《山墙》《五月》等从平凡中发现诗意的小品画,呈现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以如椽之笔绘制了长达30米的《江山行》组画。


7

江山行长卷局部

《江山行》这幅山水画巨制,从绵绵白山、滔滔黑水画到大漠草滩、贫瘠荒原;从九曲黄河、高峡平湖画到危岭奇石、荒草野木;从水乡泽国、溪水云山画到云梦森林、山峦湖泊。在《江山行》组画中,尹维新用手中之笔展现了眼中壮阔的山河、美丽的祖国。这些由原始山水转化成的水墨故事,在“似与不似”之间,将不同地域、不同种类、不同风光的山水通过画家心中之笔凝练幻化出来,呈现着不同以往的山河之美。“从那纵横合璧的笔墨、气吞云梦的气势、巧妙曲折的布局和细腻入微的描绘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一种博大的概括,体会到一种高深的抽象。”著名美术评论家腾守尧说:“似乎我们一生中所见的大地山川都在其中,似乎我们所知的历史上一切沧桑变化都在其内,似乎我们学到的一切高深哲理这里都被暗示,似乎我们听到的一切婉转动听的乐章都被囊括。”

“更重要的是,他是个接受了现代艺术观念的国画家,思想解放,视界开阔,能放开手脚,在创作中走自己的路。”著名文学家孙子威评论说,“尹维新注重从生活出发,书写自己的性灵、襟怀和真情实感,追求诗的意境和韵味,讲究形式美,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借来古今壮我胆

深厚的艺术修养、细致的艺术观察、凝练的艺术创作......如此种种,集中汇聚在尹维新的笔端,使得“冰竹”画的产生,自然而然。

“那是1985年的冬天,天气很冷,由于生活出现了一些变故,我的心情跌落谷底。于是,我只能背上写生画夹,回到生我养我的小山村,住到乡下老屋当中。我仍然记得当时回乡散心时,满目冬日枯黄的野草、漫无边际的田间小路。”尹维新回忆说:“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天清早起来,我看到的是冬雾漫天、寒光惨淡的情景,那是深冬的江南,白茫茫一片农庄大地,零下几度的气温紧裹着光秃秃的树干和秃枝,万物凋敝,清冷异常。”

“正在徘徊间,我偶然发现被冰冻住的竹子,与众不同。这些冰竹依然翠绿娇艳,青翠傲然,虽然被冰冻住,但亭亭玉立、挺立如常。”尹维新陷入沉思,仿佛在回忆着当时的场景:“此后近十年之久,我就开始这样地与冰、雪、风、竹相依相伴,不离不弃。”

在以后的冬日里,尹维新开始认真观察冰冻之竹的自然形态,体悟那些在冰雪中经受严峻考验的“冰竹”所经历的痛苦磨难。寻找那些冰竹之所以可以从容不迫面对寒潮袭击的原因,学习这些冰竹不畏严寒、傲然挺立、苍翠依旧的英勇精神。真可谓是“知己难求,物我同一”。

有趣的是,虽然是一位热爱绘画的人,对于冰竹的观察和喜爱一直持续许多个冬天,但是,尹维新并没有对冰竹进行描绘。他只是在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夜里,一次又一次的认真观察,一次又一次被冰竹所打动,一次又一次的拿起笔,又放下。

1992年,尹维新又一次遭受了命运更重的打击,他躺在床上,几乎一蹶不振,身心俱疲,心力交瘁至极。这时,他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与他心灵相契合的、独立的、不凡的“冰竹”。

直到一年后的1993年深秋,尹维新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画创作当中,经过了此前命运的打击和反思,尹维新发现自己有着异常强烈的情感冲动,非常急切地希望将过去许多年里观察的“冰竹”,用笔墨的方法呈现出来。尹维新所经历的生活不幸,已然成为他艺术上的转折点,冰竹的英姿风采,开始成为尹维新笔下最为动人的意象。

“郑板桥曾说‘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我用7年的时间,将冰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冰天雪地之竹的生活原型,通过长期实地实景的观察,早已‘成竹在胸’。”尹维新说:“在经历情感波折之后,我开始探索冰竹这个中国画领域中全新又严峻的课题。这是一个布满荆棘的道路,但我认为,一定要‘走我之路、认识自我、坚守自我’,努力在掌握传统的基础上,成为大胆创新的开路先锋。”

于是,面对前无古人的“冰竹”,尹维新所受的西画训练和他的国画功底,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他经历了两次大的技法探索和变革。首先,尹维新使用“画填结合法”,采用不同深度的彩与墨,表现竹林近、中、远几个不同层次。即正反面画出近、中景层次,最后再用浓墨勾填出远景。在开拓冰竹画技法之初,由于没有借鉴,只能摸索着前行。尹维新不知画了多少幅画,他一直在不停的反思与比较,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步清除冰竹画探索之路上的障碍,使得冰竹画技法不断改进,直至走向成熟。

随后,又经过多年的探索,尹维新在原有的冰竹画技法上,又创造性地创造出“浑然挥写法”的特色。也就是在保持原有“前淡后浓”法艺术特色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画材料纸、墨、色之性能特点,因时因地因材料之各异,随机应变地调整作画的力度和速度,体现出中国画写意画“似与不似”的审美特色。

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尹维新已经深得中国花鸟画之精髓,变“填”为“写”,创造出“浑然天成、生机盎然”的艺术作品。在《雪竹独鸣图》《问春》《待》等作品中,尹维新创造了优美的意境,他将银装素裹的美丽塑造的浑然天成,不仅描绘了严冬的考验、冰雪的寒冷,也抒发了对春天的期盼,对爱的呼唤,以及对幸福的礼赞。

尹维新所绘“冰竹”,并不是竹子在冰雪中的原型原貌,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再现,呈现出的他心中之竹。与现实生活中损败垂折的冰竹不同,在尹维新的画中,“冰竹”永远不屈不挠、昂首挺立,就像他在9米长手卷作品《君子年》中题画诗所记述的“冰竹”特色:

未出尘土,先天节铁,

凌云耸天,虚心独别。

刚正不阿,空灵圆悦,

风霜雪雨,历练洗劫。

坚韧不摧,清君高洁。

清竹冰心傲霜雪

“传统”与“创新”,是当代中国画家一直面临的重要问题,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对于尹维新而言,30多年的艺术创作道路与30多年的教书育人生涯相互重叠,他一直在接受传统中,不断创新,又在创新中,向传统学习。

从湖北艺术学院到华中师范大学,尹维新一直以“教师”的身份自居。长期以来,无论是在艺术创作当中,还是在艺术教育的过程当中,尹维新一直保持着“勤”字,即:勤观察、勤思考、勤创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我越来越觉得,艺术这条路走起来确实不容易,难就难在艺术不是轻浮的游戏,而是有着博大的人文内涵。”尹维新常对学生说:“一个人,一辈子要想在艺术领域里做出一点事情,并且能使其留得下来,又传得下去,就必须全方位、刻苦的修炼。”尹维新对此的总结是“画人品质之六要”:

既要有清雅脱俗的为人气格,也要有高远超凡的艺术理想。

既要有良好的文化学养,也要有深厚的艺术造诣。

既要有非凡灵智的艺术潜质,也要有百折不挠的艺术勤奋。

既要有艰苦曲折的人生历练,也要有敏锐深邃的艺术感悟。

既要有对旁人艺术的辨识与鉴戒,也要有对自我特质的内审与觉知。

既要有坚实广博的传统功力,也要有推陈出新的开拓勇气。

总体而言,“画艺有画艺之理,物象有物象之理。”尹维新说:“承传与开拓,是国画艺术领域里永恒的命题,没有继承传统的艺术是无源之水,没有开拓创新的艺术将会停滞不前。因此,国画艺术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应该是:任何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国画艺术,必须是在继承优良艺术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开拓创新。文与画,‘门’虽不同,‘道’却无异。‘文’是以字、词、句、段而成文,‘画’则以点、线、形、簇而成画。因此,一篇好文,需要精准妙用的表达,一幅好画,同样需要别具匠心的构成。”

正因如此,“写意画,并非随意画,而是由内而外真实精神的自然流露。”尹维新说:“以绘画的语言,讲述富有哲理和诗意的故事,让观者可以从画中,体悟到现实、未来和人生,唤醒沉睡在心中的共鸣,那才是一位中国画家的使命担当。”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曁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中国政协文史馆“清风正气话竹魂”,一位画家对祖国华诞的献礼,尹维新教授汇报展将于2019年12月7日开幕!

尹维新作品欣赏:

8

蕉竹林里 86cm×69cm 2005年



9

竹 33cm×33cm 2012年

10

扇面秋塘 21cm×59cm 2015年

11

扇面桂花 21cm×59cm 2015年

12


13

君子年(局部) 60×800cm 2015年

14

扇面昔日墩子湾58cm×19cm 2011年

15

晨雀 40cm×40cm 2011年

16

寒林双栖 43cm×66cm 1993年

17

冰林独眺 120cm×75cm 2013年

18

冰风雪雨何畏惧 力挽狂澜建中华 187cm×74cm  2014年

19

月寒三更 178cm×82cm  2002年

20

清风 178cm×85cm  2014年

21

紫气东来 62cm×226cm 1999年



C49A2039+++

       尹维新的艺术人生

       1952年4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鄂州市(原鄂城县)庙岭吴屴墩子湾村。

1966年9月,考入鄂城县第六中学学习,同年10月初被推选入赴京代表见毛主席。

1977年7月,在湖北艺术学院毕业留校。

1984年12月,调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

1985年11月,遭受挫折后下乡体验生活,偶遇冬冰万物,玉树琼林,触景生情,创作组画《温暖来迟》《冬水逆行》和《自由天地》。

1988年8月,任华中师范大学讲师。

1991年11月,临习沈周山水画手卷《京江送别图》、苏六朋人物画《李白醉酒图》、倪瓒山水画《渔庄秋霁图》和任伯年的人物画等。

1992年2月—5月,首创30米山水长卷《江山行》。

1993年8月,开始研究创作中国画“冰竹”。系列作品有《雪竹独鸣图》《问春》《寒林双栖》《三更寒月》等。

1994年,《人民日报》副刊“大地”1994年第4期首次发表孙子威教授撰写的《梦之思———读尹维新的国画〈秋月荷塘〉》。

1994年12月,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1995年5月,创作冰竹画系列《冬寒》《初阳》《雪后》。

1997年9月,构思15年后创作国画《牛与八哥》。

2002年9-10月,经十余年观察构思,创作冰竹组画《九月图》。

2005年1月7日,在北京举行“尹维新中国画作品‘冰竹画’系列观摩座谈会”。

2006年12月,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2013年10月,经20余年观察构思,创作国画作品组画《桂竹园》。

2015年5月,创作国画9米手卷《十里荷》和《君子年》。

2016年1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尹维新》。

       2017年5月,原文化部代部长、著名作家贺敬之先生题写“尹维新冰竹画精品展”。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中国冰竹画开拓者尹维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