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让更多人具备运用“高阶智能”的素养

人工智能与就业问题关系的一点认识

2019年12月09日 11:29 | 作者:李晓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继互联网、云计算、移动计算、大数据之后,信息技术发展的新一波最显著的浪潮。这里的人工智能是广义的(或者说泛化的),即各种新型的计算机应用。其中突出的有两类,一类是基于大数据的计算机应用,另一类是各种功能和形态的机器人。

近几年,“人工智能”在社会思潮上造成的影响,一方面可以认为是该概念得到了极其成功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就好像是放出了一个失控的巨兽,其含义不断被泛化和神话,甚至于被认为其在将来会取代人类进行工作,从而造成就业恐慌。

在笔者看来,人工智能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能提高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已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但需要了解的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是互联网、云计算、移动计算和大数据。没有它们,人工智能就无从谈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从就业问题的角度来说,如果能深入思考一下计算机进一步应用到各行各业后的影响,就能够消除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相关误解。

人工智能技术必然推动新老更替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一些现有工作岗位的职责会被计算机化。除了工业生产线上功能比较单一的机器人外,有些看起来需要与人互动的工作由计算机来做也许更好(例如商场的收银员,法庭上的书记员)。2013年,有学者发表研究文章,通过分析美国700多种职业功能的情况,预测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47%的工作职责存在着较高计算机化的可能性(从而导致相关人员失去工作的风险)。该预测很快形成了一个舆论热点,变成了“50%的工作将被计算机取代”,引起了较广泛的社会关切。

技术的进步,取代或部分取代人的劳动,来完成某些传统上需要人来完成的工作,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也是技术进步本身的追求之一。以往的技术进步,主要触及的是体力劳动,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技术进步,还将广泛触及与认知和交往相关的工作,因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会更加深刻。但在这个意义下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有人说可能是100年以后。

事实上,从技术进步对社会影响的进程上讲,自70多年前现代计算机诞生,人类社会就在慢慢开始计算机化的进程。20多年前万维网的出现,使得这个进程进入快车道,而10多年前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计算的兴起,又像一种催化剂,极大地加速了这个进程。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大数据。而大数据的积累好比形成了一个埋藏很深的金矿,人们一直觉得应该很有价值,但不知道怎么能够有效地开采。直到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像是一颗重磅炸弹,一下子炸开了这个金矿,大大小小的金块露了出来,于是人们一拥而上,现在能够比较容易地捡得它们了。现在大家关心的是,那些比较容易捡的金子捡完了怎么办。现在还看不到另一颗重磅炸弹出现的曙光。

尽管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见证就业市场的调整。一些传统的职业(或者岗位)会消失,结果就是对相关人力资源的需求减少。但同时也会催生一些新型的职业或行业。这种新老更替,有时是直接的,例如有了机器就要有相应机器的维修工;更多的时候则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产物,例如近些年在中国崛起的快递小哥队伍。至于这种变化能否达到社会发展需要的平衡,过去几轮工业革命给出的结论是肯定的(短期有些阵痛,长期则是平衡)。人工智能的兴起会不会展现出明显的不同,有待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加大高等教育力度,让信息技术更普及

另外,近年来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越是需要高学历的职业,被计算机替代的可能性越低。这个结论可以推论为,如果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体现“高阶智能”和“低阶智能”,那么计算机能替代的主要是后者。在国家之间比较的意义上,则意味着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国家,在就业方面受人工智能技术普及的负面影响要较低。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同其他技术进步,对社会就业会产生影响,而且由于人工智能不仅意味着可以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还可以减轻人们的脑力劳动,因而对就业的影响会更加深刻。但这种影响的显现,一是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二是不单纯是就业率的问题,更多的在于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为良性地适应这种调整,改进我们的教育具有战略性关键意义。这除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外,还要适时普及高等教育,比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低成本地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让更多的人具备运用“高阶智能”的素养。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计算机 工作 具备 运用 素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