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复兴路上>边陲再探明珠 边陲再探明珠

江古丽和阿力甫的民族品牌梦

2019年12月09日 19:15 | 作者:白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们乌孜别克族已经从游牧变为定居,现在正是发展第二、三产业,努力创建民族品牌的时候。”——大南沟乌孜别克族民族乡乡长努尔兰


人民政协网12月9日电记者 白杨)“像这样一幅绣品,一位乌孜别克族妇女要绣10天才能完成,收入100元左右。”10年前,本报记者王有强在“万里边陲探明珠”采访活动中走进新疆昌吉木垒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族民族乡采访时获得这样的信息。

今天,再次来到这个中国唯一的乌孜别克族民族乡,巴合宝力民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江古丽指着一块未完成的中型的手工珠绣挂毯说,“工人差不多十几二十天可以绣完,能拿到手工费一千五百块。有的时候接到大订单,加班赶工的话,还能挣得更多。”

细细打量眼前这位乌孜别克族民族刺绣经纪人,个头不高,略施淡妆,棕色的头发利落地扎成一个马尾,蕾丝条纹衬衫,黑色阔腿裤,细高跟鞋,手里拿着一个银色亮片装饰的链条包。她在民族刺绣这个“江湖”上闯荡多年,难怪看起来倒像一个国际大都市的OL。

这个合作社生产基地的大招牌下,还有一副天安门的画,上面用汉语和哈萨克语写着“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进步”。

江古丽见我不解,便介绍,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隶属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居住在这里的乌孜别克族人已经六、七代人、150多年的历史了,因长期与哈萨克族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通晓哈萨克语和文化,完全使用着哈萨克族语言文字。“当然,我们的刺绣和手工艺品,也是融合了两个民族的特点,浓缩了游牧部落民间创意的精华,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但你们乍一看,估计还分不出彼此,哈哈……”爽朗的笑声中,我们走进生产基地。

左边墙上挂着合作社的组织机构图和企业概况、发展目标等,右边的墙上有一幅“拿出绣花绣花工夫 做好精准扶贫”标语,旁边则是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公示栏,上面有十个人的名字。

冥想

江古丽说,合作社和所在地阿克喀巴村在2016年签订了10年的帮扶协议,贫困户每月刺绣收入可以达到两千元以上,除此之外,每年合作社还将利润的10%作为分红发放给这些贫困户。

今年六十岁的麦热弯大妈,已经在这工作两年多了,只见她手里拿着一块红绿拼接的花毡,正用粉色和褐色的粗毛线掩着边缝。“她经验丰富,负责是我们民族最传统的羊角纹花毡,乌孜别克族的丫头子(小姑娘)结婚的时候都喜欢用我们做的花毡和手工刺绣靠枕呢。”江古丽告诉我。

陪同采访的木垒县政协民侨委副主任阿尔达克告诉我,“我们乌孜别克族结婚,女方光准备这些刺绣品,至少得花上一万块。”说着,她还给我看她手机里给孩子结婚用的刺绣床品,“这是‘刚需’,幸亏前几年早早备下了这么一套,这么精细的纯手工刺绣年年都在涨价。她们这个合作社啊不愁没钱赚……”

走廊的尽头传了一阵隆隆的机器声,走进这个有四间教室大的厂房,两台大型电脑绣花机的绣头正在上下翻飞,巨幅的布匹上花纹精准细致,不一会儿,一个个祥云团纹就绣好了。

大南沟乌孜别克族民族乡乡长努尔兰介绍,一个十头的机器至少能代替二十几个人工作,这两台机器是通过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项目购买的,租给合作社,每年象征性地收取一点租金。这个生产基地的厂房,都是乡政府统一修建的,合作社可以免费使用五年。“我们乌孜别克族已经从游牧变为定居,现在正是发展第二、三产业,努力创建民族品牌的时候,除了大力支持民资刺绣,我们还有一个民族乳制品加工基地,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开车不到五分钟,就到了一排淡黄色的二层小楼,一个十分阳光的小伙子阿力甫正在等着我们,进屋坐下,他连忙端出奶疙瘩和他自己的创新作品——一种还没有名字的乳清饮料让我们品尝,第一次尝到这种乌孜别克族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的乳制品我有点不适应,但是阿力甫拿着手机给我看,他刚刚发了朋友圈“今天有新鲜的乳清饮料”,大家就纷纷留言“给我留五个”“我要七个”……

冥想2

原来,早些年阿力甫的父母有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奶制品生产加工小店,后来在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发展成为这家食品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下属草畜联营及骆驼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公司供应生产原料。

这段日子,阿力甫的父母在合作社打理骆驼和奶牛养殖,他自己在公司独当一面。阿力甫在新疆大学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期间还在喀什当了三年兵。我问他,在当地是不是也算是个“富二代”了,他摆摆手,笑着说“感觉自己怎么也算个创一代吧!”前不久他带着自己的乳制品加工项目参加了昌吉州第八届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并获奖。

走进厂房,一股清甜的酸奶香味就扑鼻而来。明亮宽敞的车间里,有一条参观通道,两旁是大大的玻璃,整个生产过程清晰可见,工人们带着头巾口罩忙碌着……

乡长努尔兰说,这个企业发展稳定,经过调研评估,公司所在的村委会决定将惠民项目引进的50头荷斯坦奶牛托养到公司,这样企业有了稳定的奶源基地,村集体也有了稳定增收渠道,贫困户还有了稳定的就业增收平台,一举多得。“以前,一公斤纯牛奶卖两块钱还发愁卖不出去,现在经过加工,价钱翻了一番还供不应求。”

五十岁的买热古丽之前是贫困户,丈夫身体不好,家里有两个孩子,大儿子读书的时候因自己在外打工没能好好照顾,成绩不是很理想,只能早早工作。“想想就觉得亏欠大儿子。不过现在好了,这离家不到一公里,中午还能回家给孩子做饭,读初中的小女儿成绩不错,挺争气。只要身体允许,我愿意一直在这干下去……”

阿力甫笑着说,“我们也愿意一直雇用下去!我们雇用了几个贫困户得到了扶贫办一笔不小的补助呢,可以用于扩大生产、发展企业。”

“这可不就是政府、企业、贫困户三赢嘛!”努尔兰说,支持脱贫攻坚,国家给的都是真金白银的政策,一点没虚的。

第二天,江古丽邀请我去她在县刺绣文化产业园的合作门店看看,和昨天参观过的生产基地相比,门店里的手工刺绣作品更多更全,“很多作品的样式,是县里聘请了工艺美术老师帮我们改良过,这样销路更好。传承民族文化和扩大经济效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看来,为了支持民族经济发展,县里也是“操碎了心”。

我正仔细端详一个绣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精致小挎包,店里进来一对年轻夫妇,丈夫哈里木别克告诉我,他们是隔壁奇台县的,搬了新家,专程开车来这儿采购,他的妻子正忙着用手机和家里的人视频,商量着买桌布的花色……

江古丽,冲着我眨眨眼睛“怎么样?我们的刺绣也是打出了品牌的!希望我们乌兹别克的民族品牌早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