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耿亚飞:与“阳光”有关的日子

2019年12月26日 16:27 | 作者:李昱霖 吕新生 |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黑框眼镜、运动鞋、阳光般的微笑,工作6年,记者眼前的耿亚飞,依然是大学生的模样。

在英利集团技术部,耿亚飞从事太阳能光伏研发工作。

“要面向有阳光的地方。”他说。

面朝阳光,春暖花开。入职6年,耿亚飞已手握17项专利,参与多项全国领先的光伏研发技术项目,90后的他已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90后不浮躁,但很阳光”

记者走进英利集团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正把一块太阳能板放到压台上测试,压台逐渐加压以此来测试太阳能板的抗压能力。

突然“砰”一声巨响,有碎玻璃飞溅出来,刚刚还好好的板子已经弯曲变形,耿亚飞扶扶眼镜摇摇头淡定地说:“没承受住。”

和压台紧挨着的是紫外线和盐雾测试设备,机器都开着,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耿亚飞熟悉地穿梭在各个检测工位间。

1990年出生的耿亚飞,大学毕业后来到英利集团。几年间,他已经成为集团技术部的主力。

来到英利,耿亚飞开启了与“阳光”有关的日子。但生活,不总是阳光灿烂。

初到公司,耿亚飞被派到生产车间实习。“就大三实习的时候,焊接过线路板。”耿亚飞说,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距离差”,让他压力不小。

“我们90后不浮躁。只是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表现得更阳光。”耿亚飞说。

在家时,苦读从公司图书馆借阅的技术类书籍;在公司里,向前辈虚心讨教,这些几乎成了耿亚飞初到公司时的全部。“记得借了一本《自清洁玻璃》,看了1个月没看懂,又续借了1个月,还是没掌握,就又看了1个月。”回忆起旧日时的执着,耿亚飞呵呵地笑了起来。

工作中的耿亚飞,三点一线,每天在办公室、车间、实验室之间忙碌着。

他的办公室在厂区对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走路去车间大概要15分钟。“实验室里出来的技术,要马上拿到车间去试验能否上线落实,车间发现了状况还要紧跟着带回实验室完善。不下车间,不能了解一线生产中哪里可以改进,哪里容易出现问题。”耿亚飞说,“现在车间产量压力很大,需要经常在生产一线协调处理工艺和技术上的问题,办公室更多的是查找资料和工艺技术文件,几乎没有坐下来休息的时候。”

这样的工作状态,耿亚飞并不感觉枯燥,“有很多技术难关要去攻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有成就感,有时候还觉得上班时间不够用呢!”

“敢想,还要敢实践”

在传统思维里,科研人员的很多创新都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进,但耿亚飞所在的技术团队鼓励大家提出创意。

“敢想,还要敢实践。”耿亚飞回忆道,一次,在研究太阳能电站安装方案时,他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太阳能电池板安装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面积,地面资源毕竟有限,如果能把水面也利用起来,建立漂浮的水上电站,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个想法刚冒出来时,我都觉得有点荒唐。”耿亚飞笑着说。

水上电站需要在水下打桩,成本高、安装周期长,可能还会影响渔业发展。“凡事不努力试试,怎能轻下结论呢?”在这之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他多次设计模型并进行实验和数据计算,终于研发出可漂浮于水面、高透的太阳能板,并保证安装后不影响渔业生产。

“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跟自己说,再试试,或许就看到结果了。”耿亚飞说。

漂浮于水面、高透的太阳能板制成了,可安装又成了一个大问题。找来安装工人,可工人们发愁了:“这活儿干不了,难度太大。”

“不试试咋知道?”这话,虽是对安装工说,但在耿亚飞心里更多的是对自己说。

找来救生衣,划着小船,在大千湖上,耿亚飞和几位同事自己搞起了安装试验。

刚入冬的大千湖,美丽“冻人”。四五米的湖深,几个“旱鸭子”不仅要在寒风中保持自身平衡,还要安装浮动的实验电站。

“好几次都差点掉进湖里。”耿亚飞说,“虽然安装难度大,但自己安装,让我们发现了设计中的问题——为了增强稳定性,设计时在一个部位多增加了一个螺丝孔,安装时发现并不起作用,可以去掉。”

这些实际问题,耿亚飞都逐一记录下来,回公司后,继续进行完善。最终,完善后的水上光伏电站单元基座,被应用到各种水域场景,不仅解决了土地资源稀缺的问题,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这次的成功探索,为耿亚飞在水上光伏应用技术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奋斗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为了保证车间的正常生产,早来晚走已经成为耿亚飞的习惯。下班时间是下午5点半,但很多时候,晚上六七点时,仍能看到他在车间忙碌着。

“2014年底,公司搞元旦联欢晚会,大家都过节呢,他却在实验室里做起了防腐蚀试验。”耿亚飞的工友对记者说。

从2014年起,耿亚飞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研发适合于高盐雾环境的光伏组件。

为了获取苛刻环境下的实验数据,他几乎是住在实验室里,一遍遍地做防腐蚀试验,校对实验数据。5个多月后,适应高盐雾环境的双面海岛组件技术终于被攻克。

相较于常规组件,它的发电量最高可增加30%,发电更稳定,独特的设计不仅能防止海盐入侵,还可避免藻类附着造成的毁损。这款产品通过了IEC六级盐雾的4倍加强测试,机械载荷验证可抵御18级强风,有效缓解了我国南部岛屿能源短缺的发展难题。

不仅在搞技术研发上是把“好手”,电站维修保障,耿亚飞也毫不含糊。

2016年隆冬,河北张家口某光伏电站出现问题,向英利寻求技术支持。当时,耿亚飞正在车间做实验。得知这一消息,他二话没说,立即赶赴现场,冒着大雪在零下20摄氏度的山下工作;安徽芜湖一湖面光伏电站出现故障,需要从4米高的线桥上,一点点爬到设备旁进行检查。没有犹豫拖延,耿亚飞顺利完成了任务……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但奋斗本身也是一种幸福。”耿亚飞说。

几年间,耿亚飞参与研发的“熊猫”高效光伏组件,被应用在国家第一个“领跑者”示范项目中,用核心实力展示中国“智”造;应用到深山区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用科技改变村民生活;应用到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制图:张菁)

90后必将更加出彩

有人说,90后普遍是独生子女,生长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经不起风浪;也有人给他们贴上“自我”甚至“叛逆”的标签。曾几何时,社会上传来了“90后能否撑起时代发展”的质疑声。然而,随着时间推移,90后渐渐长大,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他们变得成熟沉稳,已经显露出许多属于这代人的宝贵品质。

近几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名单中出现了90后的身影,世界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上也频频亮相90后、00后,这些年轻的劳模工匠正大踏步地登上为国家发展建设添砖加瓦的舞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少不了90后的参与,他们不盲从、不墨守成规,喜欢质疑,更善于创新。

90后是乐观与坚强的一代,正如耿亚飞所说,“我们不浮躁,但很阳光。”90后也是努力与拼搏的一代,为了梦想能坚持、有韧劲,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有成就感”“遇到困难,就再试试”“敢想,还要敢实践”……从耿亚飞身上,我们不难看出,那些优秀品质在90后身上被演绎得愈发耀眼。

飞扬的90后、出彩的90后,他们已经成为国家建设舞台上的主角,未来,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精彩。(张菁)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耿亚飞 面朝阳光 春暖花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