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李书记家的姑舅姐弟们

2019年12月30日 10:27 | 作者:李良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12月30日电“李书记……李书记……今天下午两点,去镇里支山办,讨论咱们村支山工作汇报材料。”

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在叫我。起初,对于“李书记”这样的称呼,我不大适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向下延伸的重要抓手。数十万名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一线发挥作用,我也是其中一员。2015年11月,我从北京市政协研究室宣传处来到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北庄村,开始为期两年的驻村第一书记旅程。临行前,党委领导找我谈话:“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是北京市政协派出的驻村干部,是代表市政协机关去农村工作的,党组织和政协委员都是你的后盾,大胆去干吧!”

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转变和挑战。初到这个仅有93户、常住人口不足200人的低收入村时,我特别担心:两年这么长,怎么熬啊!又很快,我强烈感受到:两年这么短,怎么够啊!这一长一短间,是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700多个日夜的心路变迁。而北庄村,也悄然呈现出新的面貌。

作为“80后”,夸张点说,我是一个连韭菜和杂草都分不清的城里娃。驻村工作关键正是要真正融入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困难。我重拾起之前当记者时的本领,每天骑着二八自行车绕着村子转,遇到村民就停下来聊两句,谈到问题就记下来,田间地头儿、大棚、村民家……都成了我的“采访现场”。渐渐地不仅人熟了,对村情民情、需求期盼也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用村民姚长宝的话说,“李书记连村里哪家有几条狗都知道。”我和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洪海年龄相仿,就随着他一起在村里论辈分,一村人都成了我的姑舅姐弟。自然,北庄村的事儿,就成了咱自己家的事儿。

从2014年起,北庄村成了昌平区食用百合种植试点村。村民虽然种上了百合,却凭着种玉米的经验种百合。我把这种情况上传到朋友圈求助,一位大学同窗帮我请来了一家知名生物制肥公司的首席农艺师。整整三天,首席农艺师在大棚里指导,帮村民指出了不少施肥、管理等环节的误区。要把百合发展成特色农业产业,我也想尽办法引导村民增加百合种植的文化附加值。百合成了我口头心上、朋友圈里的主角:春天下雨,红的白的粉的百合花开了谢了,白胖的球茎长出来了,“百合炸酱面”“百合丸子”热腾腾地出锅了……渐渐地,村里种百合的人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从开始的10亩扩展到200多亩。

被派到村里,我才真切体会到,“娘家”的支持是莫大的。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两次带着市政协领导和机关党委委员到北庄村参加党日活动。大家坐在一起交谈村党支部建设和村庄发展问题,吉林主席拉着村里老党员张士环,详细了解家庭收入,冬季取暖等情况。村里的党员还被请到市政协机关,与市政协研究室党支部一起参观学习。市政协机关各个党支部与北庄村党支部结对共建,给村民送来了图书,给孩子们送来了文具,给村委会送来了电脑、投影仪……教文卫体委员会还连年组织医药卫生界委员来村里义诊。这事在村民当中也是不小的轰动,“城里的大专家居然到家门口给自己看病,嗬!”北京市政协办公楼大厅里,也支起了“小菜摊”,村民种的有机蔬菜被市政协干部职工抢购。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对于村干部来说,节日往往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因为在当地有这样一个说法:“群众过年,干部过关。”担任第一书记的除夕夜,我都是在村委会度过,和村支书带领村巡防队排查隐患,在柴火集中堆放地泼水防止火灾。看着万家灯火烟花绚烂,听着爆竹声声笑语连连,使命感在心中油然而生:农村工作平凡,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只有村民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但就这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关系到村里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基础的稳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里面,还有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深沉的爱。

还记得一个霞光满天的傍晚,我刚刚从村委会出来,迎面走来一位大爷使劲挥手招呼:“李书记,上我家吃饺子!”那一刻,我心里特别温暖。

(北京市政协办公厅驻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北庄村原第一书记)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市政协 村民 书记 北庄 庄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