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厉以宁讲宏观经济调控

2020年01月07日 13:48 | 作者:刘焕性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国家上百年乃至数百年才能实现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增长为什么这么快?核心动力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另一个就是创新。

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国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法规、财政货币政策、信息导向、规划引导和必要的行政干预,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厉以宁讲,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因为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逐利性和滞后性,而必要的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但宏观经济调控也有其边界和度,越过了一定的边界和度,宏观调控的作用和效能就会打折扣或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功能和作用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宏观调控重在预调、微调

厉以宁很早就对宏观调控有自己的鲜明观点。2003年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后不久,他就宏观经济调控问题在一次调研座谈会上谈到,一个人身体要健康,内在机制的完善是首要的,有病的时候有必要打针吃药,但要以人自身机制为基础;经济发展也一样,也需要依靠内在机制的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是重要的,但不能够本末倒置,忽视市场机制的完善,否则经济忽冷忽热、摆来摆去的状况难以根除,很多问题是要靠改革来解决,而不是靠宏观调控来解决。此后在全国政协常委会议的小组讨论和经济委员会召开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他多次就宏观调控发表自己的意见。

2010年两会期间,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上海证券报等媒体记者采访时,就当前中国经济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风险挑战是什么这一问题,厉以宁回答道,宏观调控的总量调控有局限性,应该是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并重。因为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宏观调控是对总需求的调节,而中国的经济问题是结构问题,是供给问题,要靠产业政策来调节。结构调控应该放在重要位置上。

2013年9月26日,厉以宁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作题为《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新一轮的经济改革》的演讲时再次提出,宏观调控不能替代改革。宏观经济调控作为外来力量,虽然也重要,但它处于辅助地位,不能什么事情都依靠宏观调控。经济的健康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内在机制的完善。中国经济的很多问题都要靠改革来解决,而不是靠宏观调控来解决,绝对不能因为宏观调控有点成效就频繁利用,宏观经济调控重在微调、重在预调,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采用,一般情况要避免采用。

厉以宁谈到,有人经常说宏观调控的核心,在于如何处理好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于是就有“小政府、大市场”和“强政府、强市场”两种说法。但这两个说法都不准确,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有效的政府、有效的市场”。两者都要讲效率,都要有效,政府做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市场做市场可以做的事情,这样就行了。

在2013年11月份出版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一书中厉以宁谈到,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宏观经济调控在任何情况下都带有局限性。一是政府总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作出决策的。二是政府只有一个,而生产者投资者消费者却有千千万万,他们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预期来选择对策,从而部分抵消了政府政策的效果。三是在具体实施中宏观调控措施往往容易力度过大、矫枉过正,从而造成“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在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过程中,这种时紧时松、时“死”时“乱”的现象之所以一再发生,既由于市场机制尚未完善,又由于政府职能未能正确定位。所以宏观调控应重在微调,尽可能少采取总量调控措施,而要以结构性调控措施为主。因为与总量调控措施相比,结构性调控措施所引起的震荡较小,效果会更显著。

厉以宁讲,宏观经济调控除了重在微调外,还应当采取预调措施。因为宏观调控起始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过去,宏观调控起始时机往往滞后,宏观调控结束时机更可能滞后。这两种滞后都会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也会给后续一段时间的经济运行增加困难。所以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政府应尽可能掌握经济中的真实情况,做到预调和微调并重。

2016年11月23日,厉以宁在发表的题为“怎样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演讲时,再次阐述了宏观调控要重在预调、微调的观点。他说,宏观调控重在预调,发现了苗头就要做在前面;重在微调,不要大幅度波动;重在结构性调控,就是要有重点的、一贯式的调控,而不能大水漫灌。大水漫灌的坏处是浪费了资金、时间和精力,而滴灌的好处就是“精准扶贫”,宏观经济调控一定要做到这样。在一些市场还没有充分发育的领域,在企业作为独立经营主体还没有成长的时候,政府在短时期内虽然可能有代替市场主体的作用,但是必须及时退出,否则对经济是有害的。要防止出现“宏观调控依赖症”,什么事情都要宏观经济调控。经济发生通货膨胀,宏观调控;经济增长率下降,宏观调控。既然宏观调控这么灵,还要经济改革干什么?实际上,这种依赖容易耽误经济改革。

■■刹车容易启动难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厉以宁就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说中国经济就好比一辆汽车,刹车很灵,政府只要把财政闸门一关,把货币闸门一关,就可以起到刹车作用。但等启动就不容易了,几次降低利率,启不来;扩大信贷,还是启不来。其实宏观调控松紧的效果是不对称的。当宏观抽紧时,主动权在政府,紧控开支、提高利率、压缩信贷规模,因而刹车容易。等经济需要复苏时,主动权却不在政府,而在消费者和投资者手里,他们如果缺少信心,不买、不投资,则会出现商品积压,这样生产和消费都受影响,经济增长就会面临困难境界。

2004年1月6日,厉以宁在“首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上谈到,中国经济有两个特点,一是怕冷不怕热,二是刹车容易启动难。根据以往的经验可知,中国经济的抗寒能力比较差,只要经济增长速度下来一点,各种问题马上都出来了,而经济稍微热一点却不要紧。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成长中经济,二是停滞中经济。成长中经济的特点是,经济状况从当年看也许问题很多,比如失业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等,但如果放到10年以后再回头看,就会信心大增。我国经济属于前者,1994年的中国经济肯定无法与现在的2004年相比,尽管当年的问题有一大堆,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在逐步得到解决。

2009年10月15日,厉以宁在广州作《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业的发展契机》专题报告时进一步提出,刹车容易启动难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因为中国经济调整的主动权仍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认为经济过热了,要降温,一踩刹车,经济马上下来。不过,经济启动的动力却在民间。没有收益,民间资本就不会投资。自己的生活保障不够,民众会运用银行储蓄消费吗?即使消费,他们也只会谨慎消费,消费不足,经济增长自然就下降。厉以宁说,过去十年,中国经济每年都谈结构调整,但为什么进度缓慢,效果不明显?因为为了提高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各地就必须加大投资,其结果是造成信贷过剩,相伴而来造成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这种情况反过来导致紧缩信贷,就业压力增大;而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又再追加投资,开始新一轮循环。这个困境只有依靠改革才能解决。

2010年7月29日,厉以宁在烟台所作的《中国经济运行》专题报告中再次谈到,中国经济就像一辆行驶中的汽车,刹车容易启动难。中国不但有广阔的市场与投资空间,还有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在实施,在中国的投资、创业余地还特别大,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会持续下去。中国的通货膨胀存在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国际输入三种不同类型,通货膨胀固然不利,但更要警惕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并存的滞胀现象。经济热一点没有问题,但如果经济增速下降过快,就会带来就业压力过大、经济不景气等很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更多地扶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这样对解决就业问题和促进经济增长都会效果明显。

■■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

创新,是厉以宁讲得最多的话题。从北京大学的讲堂到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会议,从在地方的报告到企业的论坛,厉以宁总是在孜孜不倦地讲创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到现在,厉以宁讲创新的文章和演讲超过300多篇(次)。

2015年3月6日,在全国政协举办的记者会上,厉以宁就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新常态包含了三个内容:一是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现在逐步走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要调整。新常态是一个结构调整以后的经济,很多产业要不断升级。三是要寻找新的动力。今后经济增长靠什么?要靠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动。

2015年12月18日,在《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厉以宁在发表的主旨演讲中谈到,中国经济目前正在进入转折点,经济下滑总会被破解,破解需要的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也包括体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和营销方式的创新。他说,当前国内第三产业产值占比虽然已经超过了50%,但是工业化仍未完成,我国仍处在工业化时期,未来仍需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工业化完成的标志是高端的制造业,特别是成套装备的制造业居世界领先地位。未来如何完成工业化?首先便是加快创新。其次,必须继续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现代服务业加传统服务业仍然承担着一大批就业问题的解决。最后,中国的人才结构也需要更新。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前景,需要看年轻人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创意、创业、创新。只要我们在这个方向上走,坚定我们的步伐,重在质量,重在效率,重在新人的培养,就能保持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厉以宁密切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努力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他先后参与推动了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的出台,认为民营经济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2年12月14日,厉以宁在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民间,政府的责任在于发现民间蕴藏的积极性并调动、规范这种积极性。上个世纪80年代,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再到经济特区的建立,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上丢下了三块石头,这三块石头激起了层层波浪,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就是民间积极性的表现。过去曾长期流行三句话: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现在这三句话仍然有效,但还应补充三句话:无民不稳、无民不富、无民不火。中国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要有大量的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把民间蕴藏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就顺利了。

2019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围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的长期稳定发展环境,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提出了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这是支持民企改革发展领域的首个中央文件。23日,厉以宁跟我们几个学生谈到,2005年以来从中央层面先后出台的两个“非公经济36条”,到一些部门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措施,目标都是强化政策导向,鼓励、支持和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这次出台的《意见》,与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制度体系,体现了中央一以贯之地坚定不移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战略决心,也体现了中央致力于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健全的制度保障、增强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坚定信心和用意。

厉以宁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国家上百年乃至数百年才能实现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增长为什么这么快?核心动力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另一个就是创新。关于民营经济的情况,2018年11月1日中央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已经给予了充分的阐述和肯定。就创新而言,除大量的管理和科技层面的创新外,制度方面的创新更让人印象深刻: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建立经济特区,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从林权改革到农村土地确权,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无论是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或是各领域创新的井喷,归根结底都是通过调动民间和政府两者的积极性,并且使其相互强化,进而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在继续前进,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定要回忆这一路是怎么走来的,这样才能把经济建设搞得更好。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权改革和保护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作者系全国政协机关服务局副局长)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中国 调控 宏观调控 政府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