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产业对接 产业对接

谋划木耳产业闯出脱贫新路

2020年01月10日 15:54 | 来源:黑龙江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董新英

冬天里,院里满地白雪。大棚里还挂着吊带木耳的废弃菌袋?是犯懒没有摘吗?

在安达市昌德镇永福村木耳种植基地,记者见到这一幕,发出疑问。从2017年5月便驻村的郑建华笑着回答:“这可不是我们犯懒,这些废弃的菌袋是有大用处的,这样挂着有利于晾干。明年这4栋大棚的废弃菌袋可以作为培养赤松茸菌袋的原料。”这个木耳基地是改造校舍而来,永福村从2018年开始种植木耳,从地摆木耳到棚室生产,目前已初具规模。

冬天里,永福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郑建华已经开始筹谋春天的事业。

种木耳“憋”出来的“门路”

郑建华介绍,永福村2014年被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村,2016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革命老区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年“回头看”精准识别后,共有贫困户107户212人,现在,永福村已经实现全村不落一人脱贫出列。2018年贫困户人均收入8540元,村民人均收入11000多元。

永福村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村,有曲家屯、姜奎英屯、腰围子屯、西围子屯等12个自然屯。这里秉承着安达市牛城的养殖传统,全村养牛近600头,养羊2700多只。2014年户籍1314户4927人。驻村伊始,郑建华便了解到这里土地贫瘠的现状,谋划产业不能靠土地。于是“憋”出了木耳产业。

郑建华与永福村党总支副书记董学权、昌德镇主管扶贫副镇长杨柏刚组成“外出考察团”,到伊春、东宁、绥棱等地取经,决定在永福村种木耳。原因很简单,用土不多。郑建华说,2018年由绥化人社局投资10万元,对永福村的小学部分房屋进行改造,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由村两委干部带头成立福昌源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24户贫困户入股进行黑木耳种植,共摆栽12万袋菌棒,产出干木耳9300多斤。2018年11月的分红大会上,24户入股贫困户共获得收益30800元。26名村民务工收入人均2000元以上,村集体收益2万元。2019年,昌德镇政府垫资30万元建成6栋木耳大棚,把2018年的地摆式生产升级为棚内吊袋式,挂袋木耳10万袋,预计全部售出后合作社可收益8万元,36户入社贫困户户均可收益1500元。已雇用采摘木耳村民20人,预计每人可增收2000元。日前,已产出干木耳6000余斤,打上扶贫的标签,装袋考究,正等待着今冬销售。

2019年,郑建华和村两委引进了赤松茸种植项目,利用食用菌产业园空余2亩土地搭建了3栋赤松茸种植大棚,每亩产量7000斤至10000斤,每亩纯利润达5500元以上。试种成功,2020年,决定带动贫困户搞庭院种植,目前已和7个屯村民达成初步意向,种植面积近100亩。而另一方面,工作队已经与企业建立联系,签订单种植。

谋求“垫资”实现住房保障

为实现102户贫困户的吃水和住房问题,郑建华与镇干部积极配合,改造自来水管道,让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村民吃上放心水。

贫困户房屋翻修资金是难点,郑建华和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工程队,说服工程队垫资为贫困户翻建房屋。2017年,仅用3个月就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总量的67%。到2018年底,除4户贫困户居住在子女家有安全住房外,永福村101户贫困户全部完成了危房改造。打赢了危房改造歼灭战。

此外,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过程中,永福村共新修和升级道路12多公里,受益群众1105户;修建2500平方米的鱼塘、5000平方米文化娱乐广场和200平方米活动室,健身器材完备;共打深水井9眼,12个自然屯都可以吃上自来水,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

“贫带贫”模式开启红火事业

郑建华说,永福村土地贫瘠的现状,让他在琢磨扶贫产业时自动远离“土”,比如发展养殖业。从2018年开始,绥化人社局、安达市场监管局和田家炳中学三家帮扶单位捐资16200元,对38户发放760只鹅雏,对41户发放鸡雏4000只,实现收益88000余元,户均1100元左右,让小庭院成为村民增收宝库。2019年共有101户贫困户参与到庭院养殖增收产业中,预计年底户均可增收800元。2020年,他引进了麻团项目,初步与企业谈下了订单,预计可以让村民增收20万元。

为了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就业,郑建华鼓励村民参加绥化市就业创业培训之冬培训班,这两年通过提供信息、推荐岗位等方式,累计推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50人次实现就近或转移就业,全年实现劳务收入70万元。

今年冬天,新华屯脱贫户程德有家的程家烧锅一直忙碌不停。60岁的程德有每天凌晨3点钟就开始忙碌,一天酿酒300斤,现在酒坊里已经存了8000斤玉米酒和5000斤高粱酒。“我现在过得是和过去截然不同的好日子。以前都是在外面找房子住,现在有了自家房屋,还有了红红火火的酿酒事业。”说起脱贫,程德有满怀感激。他说全靠郑队长帮衬,帮着翻盖房子,鼓励他重操旧业酿酒,还帮他推销粮食酒。从2017年开始,他的小酒坊开始烧酒,2018年还开启了“贫带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张德庆在酒坊酿酒脱贫,还成了酿酒师傅。现在,程德有承包土地种高粱,自家种地,自家酿酒,在十里八村小有名气,雇工还在本村雇。郑队长告诉他,小烧的品质要保证。冬天里,他期待春天来临前,自家烧酒销售一空。

关键词:谋划木耳产业闯出脱贫新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