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从办理“面对面”到立案“面对面”

——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首场界别提案立案协商会侧记

2020年01月13日 21:20 | 作者:吕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13日电(记者 吕巍) 11日的“我是委员”首场集体采访刚落下帷幕,12下午,全会期间的首场界别提案立案协商会就“激情上演”。当记者们从各小组讨论会场抱着电脑、提着相机赶到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第四会议室时,妇联界别的15位委员和来自北京市委宣传部、团市委、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相关负责同志已经落座就绪,只等着作为主持人的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程红宣布会议开始。

政协委员与政府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召开提案办理协商座谈会已属“常态”,但在政协全会期间召开提案立案协商会,在立案环节进行提案协商,这还是北京市政协的第一次。

本场界别提案立案协商会聚焦的是来自妇联界别的《关于健全北京市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界别提案。一开场,妇联界别召集人常红岩就简要介绍了提案调研背景、表达了委员们的意见建议。

在她看来,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志愿者就已经成为北京市的一张最美名片。截至2019年8月,北京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到460.3万人,有注册志愿服务团队7.6万个、志愿服务项目32.8万个。志愿服务组织化程度更高、形式更加丰富,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的数量快速增长。但同时,志愿服务上诸多问题也逐渐呈现。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成体系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是众所期盼。我们妇联界别的15名委员共同呼吁加大对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经费支持,推进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多元化、体系化建设。”常红岩表示。

“这个选题很有意义,不仅有助于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志愿者热情,更有助于志愿者服务的健康发展。”北京市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宣传教育处一级调研员杨秀卿马上点赞。

“2010年以来,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意见,逐步确立了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表彰激励机制,但总体看还有完善空间。激励机制的单一化已经成为制约志愿者服务发展的一大障碍。”团市委副书记李健说道。  

“没错,现在还没有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打包政策,建议制定包括购票、看病、乘车等方面的奖励,让激励机制形成闭环系统,让更多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市民政局副局长赵济贵接过话茬儿。

杨立萍委员多次参与了有关调研,在调研中收集了大量志愿者的意见建议,借着相关部门负责人都在座,她说出了志愿者的心里话。“志愿者其实最想得到的是精神回馈,比如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让他们在服务完之后能够了解被服务单位的感受和评价;比如建立互助机制,让志愿者在服务别人之后也能换来其他的服务。”杨立萍还特别提到了培训的问题。“志愿者对业务培训方面的需求特别强烈,他们很愿意用服务去换取培训,以便能更好地投入服务当中。”

同是妇联界别的芦咏莉委员来自教育战线,她在特别认同志愿服务应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某些激励措施的担忧。“我不建议将志愿服务与孩子上幼儿园、升学挂钩,志愿者的初心是奉献,我们不能让这份初心染上功利的色彩。如果可以,我建议设立‘荣誉墙’,如果孩子们能在墙上找到自己的爸爸、妈妈,那才是最大的荣耀。”

从会议开始,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刘忠范就一直在认真地做笔记。“我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一个城市志愿服务的发展程度是这个城市文明的体现和标志,和很多国家相比,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作为政协委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推动这个事业的发展,让志愿者有成就感,有获得感,让志愿服务形成一种文化,并把这种文化融入到民族的骨子和基因里面去。”

立案协商,只是起点。但这场立案协商会无疑对健全协商机制、浓厚协商氛围意义巨大。发挥界别作用,提升提案质量;扩大知情明政,广泛凝聚共识,各级政协和政协委员永远在路上。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