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0地方政协全会>记者观察 记者观察

千万双眼睛关注,千万对耳朵聆听

2020年01月14日 17:4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上海1月14日电(记者  顾意亮)1月14日9:00,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

第一时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现场转播大会开幕实况,千万双耳朵聆听着。

第一时间,上海电视台和东方网新媒体,现场转播大会开幕实况,千万双眼睛关注着。

会,是政协委员的会,也是上海市民的会。

市政协2019年共举办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的重要协商活动37次、组织平时和年末视察23次、开展各类调研400多次,委员全年参与市政协日常履职活动14000余人次。

在一堆“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中,旧区改造的“硬骨头”是一项重头戏。“如果是我们长期居住在没有抽水马桶的房屋中,会是什么感受?只有将心比心,才会真正理解居民的诉求,调研才会更用心、更深入、更扎实。”市政协委员王洁的一番话,市民们“听”到了!

只举一例,“上海市旧区改造推进情况及主要问题”专项民主监督暨专题调研持续11个月,召开专题座谈会17次,参与委员300余人次,汇总3方面13条对策建议,这些建言都得到了相关部门采纳落实。

会上,市政协副主席黄震说,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政协的有力推动下,各承办单位认真办理政协提案,推动解决了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以及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2019年,市政协共收到841件提案,其中431件与民生福祉有关,占总数的51.2%。委员们的建言,特别接“地气”,市民们“看”到了!

随便说两个事吧,2018年6月,上海开通“962120”预约服务电话和微信预约客户端,试运营非急救业务。“有一次,我一位同事的母亲需要转院,他一大早预约,已经排到了154位。”在后续调研中,市政协委员凤懋伦发现,“962120”业务量每天约200车次,20到30组人员满负荷运转,有的病人排队要等到傍晚。为此,他建议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非急救转运业务的独立运营,成为上海市急救中心的一个独立业务板块。“车还是救护车的车型,但急救人员资源可以再开发。非急救转院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急救医生,但要有一个具有基本医疗救护知识的随车救护员陪同,这个救护员可以从应急救援系统中开发。”

“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南方的冷是魔法攻击”,这句网民的调侃总能引发上海市民的共鸣。“在冬日的上海户外工作,算不算‘低温作业’?要是能有点津贴就好了。”市政协委员姜海涛呼吁,上海应建立低温津贴制度,给予在刺骨寒风中坚守岗位的劳动者温暖和关爱。

姜海涛委员还搬出了原劳动部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4条规定:最低工资不包括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下的津贴。“事实上,发放低温津贴有法可依。”

“政协委员们讲起道理来,真是有法说法、有情说情。”市民们对委员们真心佩服。大概是因为,不知不觉生活中就多了一些便利,城市的运转中就多了一些“温度”。

因为“听”到了,也因为“看”到了,所以同一个城市同一个会,市民们关注着,委员们努力着。

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