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委员建言 委员建言

为了不能被遗忘的“非遗”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委员建言进一步让非遗“亮出来”“活起来”

2020年01月15日 22:32 | 作者:付振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14日电(记者 付振强)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歌谣……一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是一项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性课题。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部分委员认为目前北京市非遗传承和保护现状有待进一步加强,并带来探索形式多样保护措施的提案,让非遗不再“非常遗憾”。

带上“药箱”参会

梅花针、刺血针、刮痧板、耳贴……1月10日,随身拿着“小药箱”报到的北京市政协委员程凯刚一进门,就被各路记者团团“包围”。“今年已经是我带着药箱参会的第5年了。” 程凯委员表示,他每年都会利用会议休息时间帮委员们解决身体上的“小病痛”。除了这个目的之外,他说自己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医疗技术。

“小药箱”其实并非简单,以其祖父程莘农命名的“程氏针灸”也是北京的“非遗”。“非遗传承的是一种记忆,不能通过具象物体进行传递,必须以人为存续进行传承。” 结合自身实际,程凯委员道出了“非遗”传承中遇到的问题:传承人的后继者单一,仅以家庭或小团体为主;传承方式简单直接,限于耳口相传且后接资源不足;保障体系缺失,鲜有专业组织保护存续……“非遗要有很好的传承空间和展示空间。”他坦言个人把“非遗”“亮出来”的力量微薄,还要想办法让其“活起来”。他建议政府要加强给“非遗”传承人补贴或进一步培训支撑。此外,他建议政府还要助力为传承人搭建学习、传承、交流、展示、运营、品牌维护的大平台。

“非遗应既要有传统的味儿,又要有时尚的劲儿!”他以北京民俗文化街区展示的产品为例,讲述了大众对“非遗”文化和产品的需求。他结合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大格局”还提出了另外一条建议,通过搭建非遗文化场馆,或建立网络虚拟展示平台,让北京成为非遗文化聚集运营展示一体化中心,“以全新的、现代化理念,让‘非遗’变得更时尚、更国际化。”

发言呼唤“活力”

“部分非遗项目由于失去了原来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北京市政协委员姚卫海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的大会发言上表示,对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都侧重于物质文化遗产,而对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功课做得还很不够。

姚卫海委员代表民革北京市委发言的《传承运河非遗文化,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聚焦着“大运河非遗”,他表示,北京作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城市,全国的文化中心,悠久的运河历史,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目前运河北京段已有11个项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如通州运河龙灯会、船工号子等风俗,大顺斋糖火烧、小楼烧鲶鱼饮食制作技艺等。但目前在运河非遗保护过程中还有“两大难”。

传承人才紧却、商业化困难……姚卫海委员在发言中认为,非遗项目由于商业开发难度大等诸多原因,也存在传承人固守传统不愿创新的阻力,或者创新可能使非遗项目失去原有韵味等问题,造成部分非遗项目处在是否进行商业开发的矛盾之中。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活历史,在保护上有何良策?梳理形成“活”经济文化地图、加强培训培养推动传承、建立大运河非遗联合保护中心……“传承人的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可与职业技校相结合。”姚卫海委员以人才培育为例进一步表示,此举一方面可传承传统技艺,另一方面可让年轻人结合现代观念、技术、材料等对“非遗”进行利用、创新和发展。

“非遗”保护,资金的问题如何解决?姚卫海委员建议在规划上上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选择分门别类挑选出有市场、易传播、特色鲜明的项目探寻商业推广途径。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凡资助非遗项目的企业可将捐赠资金数额抵税。

“还可将大运河“非遗”通过艺术作品展现,例如运河号子、运河龙灯等非遗完全可以以音乐剧、舞台剧等形式来推广。” 姚卫海委员还建议针对其中的优秀传统手工艺产品可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进行高附加值开发,打造成为民族奢侈品。

调查研究、以身示范、谏言献策、多措并举……一切都是为了不能被遗忘的“非遗”。让非遗“亮出来”“活起来”,委员们表示,对这一话题的后续关注将有力且持久。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