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杜明燕:我的乡愁,还有诗、远方,和驯鹿

2020年03月17日 15:03 | 作者:罗韦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寓意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今年的那天,早上不到7点,杜明燕家的饺子就出锅了:月牙形饺子中间摆放着一个象征粮囤的圆形饺子,造型格外精致。

其实,杜明燕很忙。春节前,她刚刚结束在北京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重返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副市长的岗位上。紧接着,她又被任命为扎兰屯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

3


聊近况、忆往昔,记者发现这位少数民族干部有点特别:她从鄂温克族历史聊到现在只需花10元钱就能在她家附近的早市吃得很好,娓娓道来中有见地、接地气;两次被破格提拔,却自嘲依旧是那个20多岁时经常客串讲解员的黑胖姑娘;不喜欢打扮,但兴趣爱好广泛,美食、运动、诗歌,还养猫……

采访她,杜明燕说自己更想讲讲那些她熟悉的鄂温克人的故事。

驯鹿与寻路

“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是鄂温克族的一个分支。2003年,猎民从山上搬迁到根河市敖鲁古雅乡定居。今年100岁的玛利亚·索是使鹿部落也是中国最后的女酋长,至今仍生活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一个猎民驯鹿养殖点,她常说‘没有了驯鹿,就没有了我们这个民族,我离不开我的驯鹿。’为了保护森林与驯鹿,玛利亚·索等猎民一辈子吸烟不用明火,而是将烟叶揉碎后加入香料做成口烟放在牙缝里。拜访玛利亚·索额尼(额尼为鄂温克语,意为“妈妈”)时,最难忘她收到琥珀香旱烟后稀罕得嗅了又嗅的可爱模样。”

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而玛利亚·索的故事家喻户晓。

驯鹿对于鄂温克人的意义是什么?杜明燕的回答有点幽默:“以前,猎民早晨见面时,最先问候对方家里的驯鹿。”她说,在国家出台禁猎措施之前,如果驯鹿没有回家,鄂温克人会带着列巴背着猎枪,沿着鹿蹄印到森林里去寻找,经常需要几天或者更久的时间……

故事感人,现实却是残酷的。杜明燕一口气抛出3个问题:如何保护驯鹿?如何改善猎民生活?如何传承民族文化?

鄂温克人的这些难题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早在2011年,白岩松就曾带着央视《新闻1+1》栏目组探访过使鹿部落,当时,他与玛利亚·索还给一头没有名字的小白鹿起名“白岩松”。2019年9月,杜明燕到敖鲁古雅乡调研时,玛利亚·索的女儿德克莎难过地告诉她:“白岩松”被熊咬死了,只留下一头用奶瓶喂养的小鹿崽。

待今年全国两会时,杜明燕要当面告诉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白岩松这个消息。她也想呼吁更多人关注驯鹿的生存问题,“猎民和驯鹿经常受到熊、狼等野兽的袭击,加上其他因素,驯鹿正日益减少。”

在杜明燕手机里,保存着一张她与一头小驯鹿的合影。她告诉记者:“使鹿部落养殖的1200头驯鹿是我国最后的驯鹿物种种群。”说这句话时,她的眼睛里含着泪。而采访一开始,她可是笑着讲完了前段时间带着患重病的二哥求医的经历。可想而知,作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唯一的鄂温克族委员,“使命”二字在她心中重千钧。

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杜明燕每年都要去敖鲁古雅乡调研,曾提交过2件提案、1份社情民意信息,为驯鹿寻路,为鄂温克族猎民建言。她呼吁:在国家层面建立驯鹿的养殖、繁育、保护基地,同时落实好驯鹿养殖的补贴和保险制度;“这样也可以激励新一代使鹿部落年轻人学习鄂温克语与饲养驯鹿的知识,让他们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解决驯鹿的生存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杜明燕已经做好了长期为驯鹿寻路的准备。

星火的力量

“我的父亲虽然童年生活艰辛,但也是非常幸运的。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布西中学,他有幸成为第一届学生。从布西中学到乌兰浩特一中,再到建工学院学习土木工程与桥梁设计,父亲不仅成为村里文化水平最高的人,也成为大兴安岭筑路队的一名工程师。后来,父亲受‘文革’的影响回到老家,一直当村会计。他带领大家盖起了村里的第一个砖瓦结构的学校、修路、通电……父亲心胸坦荡、踏实肯干,颇受家乡人的尊敬。”

做人做事,杜明燕深受父亲的影响。

杜明燕出生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嫩江畔的宜斯坎村。那里三面环山、一面绕水,只有400多人,是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聚居的地方,大家都使用达斡尔语。“小时候,收音机是我们与外界唯一的联系,虽然我听不懂收音机里的话,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远方的向往。我最祈盼的是能有电,能看上电视。”

在这个小山村长大的杜明燕,求知路十分坎坷。上初中时,她从家到学校要蹚过两条河、翻越两座山,有15公里山路,她骑过马,坐过马车、牛车、拖拉机,甚至划过船,更多的时候是步行。最危险的一次遇到村里的道路被雨水淹没,她用了14个小时才走回到家。她上学的同伴越来越少,最后只剩她自己。

后来,杜明燕攻读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时候,我讲汉语都跑调儿,父母也不赞成我报考中文系。”她解释说,“可能是受我的启蒙老师、村小校长来宝叔叔的影响。我小时候读的小人书和小说都是从来宝叔叔那里借的。他擅长达斡尔族的说唱艺术‘乌钦’,我经常穿过整个村子去他家听他讲故事。”

回忆过往,杜明燕经历的考验太多,哪怕有一次动摇,都不会有现在的她。

1995年,杜明燕19岁。她毕业后回到乡镇当了一名初中语文老师。“那时我仅比我的学生大三四岁,每逢周末,我就领着学生们回村里,一跑就是五年,直到2000年,我调入职业高中工作。”2002年,“不安分”的杜明燕考上国家公务员,成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政府办公室秘书。

为什么突然转行?杜明燕说自己当时没有想那么多,也并不觉得转行是一件有多大风险的事。是啊,她的父亲就是转行后开创了一片新天地,虽然有挑战,可却更好地实现了人生价值。

杜明燕生性乐观。在旗政府办公室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她主要给副旗长做秘书,由于基层工作人员少,她承担了大量额外的工作。她开玩笑说:“那时候,很多人知道政府办有个黑黑的胖姑娘经常客串讲解员。”

“不怕吃苦、不怕吃亏”,是很多人对杜明燕的印象。从政府办出来,她先后任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旅游局副局长、民族乡乡长、科技局局长、教育科技局副局长。2017年至今,任扎兰屯市副市长。

杜明燕表示,自己是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受益者。多年来,她多次参加学习培训和挂职锻炼,仅2019年就先后参加了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组织的4次培训,并被选派到中国华能集团挂职工作一年。“收获是巨大的,不仅强化了理论武装、坚定了理想信念,还感受了团结的力量,收获了深厚的情谊。”

杜明燕和她的“同学们”告别时总是相互鼓励:“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沸腾的希望

“鄂温克族崇拜太阳,用牛、羊皮毛等制作的‘太阳花’寓意温暖吉祥。乌仁是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苏木阿贵图嘎查的一位牧民,是旗里最早一批做家庭牧户游生意的人。2010年,乌仁创办了鄂温克民族传统手工艺工作室,组织嘎查里的贫困姐妹一起缝制‘太阳花’饰品。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乌仁和她的姐妹们每年都要到鄂温克族聚居区传授技艺,发动贫困户跟她们一起学,带动更多人致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杜明燕希望鄂温克族多出现一些“乌仁”。

杜明燕对“太阳花”情有独钟。她家里不仅有“太阳花”垫子、挂饰等手工艺品,还有几十件“太阳花”配饰,其中包括她自己缝制的。其实,除了“太阳花”项链,杜明燕很少佩戴饰品。目前,她已经准备好了今年参加全国两会要穿戴的鄂温克族索伦部、通古斯部、使鹿部的服装以及“太阳花”项链。

可以说,“太阳花”深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狩猎文化。“历史上,鄂温克族男子驯鹰狩猎、牧马放羊,女子善于栽种、缝制兽皮衣服、编制桦树皮容器,创造了灿烂的狩猎文化。”在杜明燕看来,当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后,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当然,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化也有不容乐观的方面。杜明燕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语言的传承,“2009年,鄂温克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18种濒危语言行列。”

据杜明燕介绍,鄂温克族是只有3万多人的人口较少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语言是代代口耳相传的。“语言是融在民族血脉的记忆,但现在很多孩子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已经逐渐将民族语言遗忘了。”

多年来,杜明燕一直关心着鄂温克语的发展。她告诉记者,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族语言已经成为诸多专家学者、鄂温克族同胞深入思考进而付诸行动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鄂伦春语、鄂温克语和达斡尔语语言文化大数据采集与平台建设进展顺利,鄂伦春语辞典已经编纂完成。”

形势虽然严峻,好消息却不断传来。2018年,杜明燕从全国政协委员、普米族歌唱家茸芭莘那那里了解到一个消息———国家图书馆筹划启动了中国记忆项目以及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杜明燕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机会。目前,经过她的牵线搭桥,国家图书馆已经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对接,即将在内蒙古开展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四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典藏计划。

杜明燕眼中的全国政协“蕴藏着无限智慧与力量”。她说:“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委员聚集在一起,反映民情、表达诉求,参政议政、共商国是,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每个民族的代表委员都在深刻思考着本民族的发展问题,并不断探索着解决的办法。”

能够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杜明燕感觉“特别光荣和使命担当”。

杜明燕告诉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准备提交关于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建设和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持政策等方面的提案。会后,她要自觉做一名“草原学习轻骑兵”宣讲员,将党的民族政策、惠民政策讲给基层群众听,鼓励大家继续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把日子过得像滚烫的水一样沸腾,建设好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杜明燕 驯鹿 鄂温克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