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凝聚更广泛共识

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

2020年03月29日 20:17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3月29日电(记者 崔吕萍)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环顾国内,2020年我们要完成的经济“硬”任务不少,疫情对于我们完成既定任务提出了新的挑战,也需要我们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凝聚更广泛的共识。围绕这一话题,人民政协报记者对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进行了专访。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

要把经济下行压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

记者:您如何看待过去两个多月时间里中国人民在抗疫情、稳经济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围绕抗疫做了哪些工作?

尚福林:在过去两个多月时间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凝聚起中华儿女的强大力量,推动抗疫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

中央根据抗疫进展,及时提出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实现了防疫抗疫与复工复产两手抓。目前生产生活秩序正加快恢复,不少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达到90%以上,一些地方停摆许久的餐饮业也迎来全面复工,为恢复正常经济秩序释放出了积极信号,更加坚定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疫情发生后,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在汪洋主席的亲自部署下,专题分析研判了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积极为科学引导经济社会发展预期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接下来还要继续做好相关工作:一方面,作为聚焦经济工作的专门委员会,我们将继续凝聚委员们的智慧力量,深入研究经济运行情况,精准研判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把面临的问题困难说清,把潜在的机遇和值得推广的创新说准。及时、科学、有效地引导市场预期,为巩固良好势头,尽快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献计献策。另一方面,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各项任务更加艰巨、时间更加紧迫。需要我们更加强调专业视角、持久定力、长远眼光,强化委员责任担当,进一步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重点聚焦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以及稳定就业、脱贫攻坚等社会民生和创新发展问题建言资政,把经济下行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我的一个感受是,我国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强有力的资源调配、组织动员和贯彻执行能力,采取“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等超常规抗疫举措,充分展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口罩为例,针对一度紧缺的实际,我国大力推进原有产能迎难而上复工复产,鼓励有潜力的企业紧急跨界转产。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单日产能就从1000多万只提高到了过亿级,大大缓解了因物资短缺造成的供需矛盾,目前正为抗疫提供重要物质支持。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国制造的强大生产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以及近年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显著成效,也是我国经济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势体现。

记者:抗击疫情中,社会经济活动出现了不少应对抗疫需求的应对措施,这是倒逼出的创新。这其中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

尚福林:无论从投资、消费、出口等宏观层面,还是从餐饮、零售、旅游等具体行业表现来看,疫情都对实体经济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同时,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激发市场微观主体活力,显著增强了市场主体的适应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防疫抗疫和复工复产出现了很多值得称道的应对措施,有的还可能对今后的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

比如互联网企业积极发挥线上优势,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助力抗疫,适应分散办公和学习的需要。线上经济、数字生活、网上办公、远程教育等快速适应抗疫需求。

再比如,传统市场主体转型进程明显加速。传统线下企业积极应对抗疫需要,适应市场需求,主动开拓新的业务模式和消费场景。传统餐馆转型做起了外卖和食材配送生意,传统纺织企业做起了网络销售,部分两头在外企业做起了深度转内销业务。这些应对措施对于行业、企业的替代效应和对冲影响,还需要观察。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企业、产业为应对需求变化而做的努力和创新,是具备生命力的,也印证了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和强大动能。

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金融同经济共生共荣、不可分割

记者:经济稳,金融就得稳。经济活,金融之水就得活。那么您如何看待金融在稳定经济方面的作用?

尚福林:金融同经济共生共荣、不可分割,在这次疫情中更是如此。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会反映到金融体系中;解决实体经济的困难,就必须更好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流转等核心功能。

疫情发生后,金融系统创新政策工具,改进流程方法,全力以赴做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生产生活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从抗击疫情、稳定经济的角度,金融业重点是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应急响应。重点保障疫情防控相关行业的各类金融需求。全力支持保障信贷资金投放,加大利率优惠力度,注重提供差异化综合性金融服务,较好满足了防疫抗疫领域产能提升、物资生产和采购需要。

第二是纾困解围。重点帮助受疫情直接冲击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群体和国民经济循环流转中的薄弱领域。对于有前景但经营出现暂时性困难的企业,采取特殊灵活手段,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调整信贷还款安排,提供流动性支持,帮助企业挺过难关。

第三是保障民生。疫情防控期间,金融机构主动创新优化服务方式,通过网络、手机等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不间断基础金融服务。加强支付清算系统运行维护和应急保障,特别是为支援疫情防控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各类资金及时划转。对按揭贷款等作出延期还款等特殊政策安排,降低疫情对生活的冲击。 ?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体系自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取得积极成果,为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和财务实力提供了坚实基础,这又为金融支持稳经济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主要得益于前期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市场治理规范的深入推进。

记者:当前全球抗疫压力巨大,欧美一些国家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我国金融政策应坚持哪些方面?

尚福林:随着疫情在国际上蔓延扩散,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在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更多不确定因素。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深入参与国际分工,处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条的重要一环,不可能置身事外。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和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效应还有待监测分析。一方面,在国内目前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需要警惕外部输入性风险。另一方面,我国货币政策目标非常明确,政策空间和应对工具仍然十分充足——从面上看,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并且还在不断引导市场利率和融资成本下行;从点上看,利用定向工具和措施,针对受困群体开展了比较精准的支持,与财政、税收等其他政策打出了“组合拳”。

从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和保持金融体系健康度看,我认为,金融体系的政策还是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继续科学稳健把握逆周期宏观调节力度。

一是在“精准滴灌”上下功夫。从历史经验和国外政策实施效果上看,“大水漫灌”不但不能解决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还有可能引发新的问题。相比之下,我们更需要通过精准施策,比如差别化准备金、差异化利率、定向支持的金融工具,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民营、小微企业和社会民生等薄弱领域,加快补齐短板。

二是在稳定预期上下功夫。经济发展需要构建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此次为对冲疫情短期影响,采取了一些临时性、阶段性特殊措施。对其中一些行之有效,符合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政策措施和经验做法,可以考虑将其长期化、制度化,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让市场主体有相对稳定的预期。

三是在引导鼓励创新上下功夫。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上,需要继续体现鲜明的政策导向,充分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同时注重巩固和增强经济韧性,创造更大回旋余地。

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坚持与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记者:疫情对全球经济会带来重大影响。面对当前的困难,我们如何审视和看待?面对未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心态和行动?

尚福林:关于这一问题,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客观看待我国经济发展。抗击疫情确实让我们付出了代价。从根本上讲,疫情是意外因素。由此引发的外生冲击,并未改变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和内在逻辑。随着疫情在国内蔓延的态势被遏制,对于病毒的了解越来越充分,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活动在加快恢复。

二是要坚定信心,注重调动微观主体主观动能,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预期影响供给和需求,是构成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微观经济主体越有活力、对未来越有信心,经济发展主观动能就会越强劲。这种信心来自于对巨大内需空间、雄厚产业基础等一系列中国经济内在韧性和长期向好基本面的认识判断。

三是要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面加强国际合作。疫情在全球扩散蔓延,会冲击全球生产和需求,对世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这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我们在统筹做好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共同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经济 疫情 金融 防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