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刘金祥:英雄主义电影的生成机制与主题意蕴

2020年04月02日 14:37 | 作者:刘金祥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作者:刘金祥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临危受命、逆向驰援,义无反顾地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讴歌和礼赞这样的英雄人物与英雄精神,是文艺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职责。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一直就是中外艺术家塑造英雄形象、传承英雄情愫的重要载体。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表达始终是银幕上跃动的一个重要主题。对那些流光溢彩又气象万千的英雄主题电影作品进行回顾、检视,可对今后此类主题创作提供思想启发和艺术镜鉴。

新中国成立后,在呼唤英雄主义情怀的历史语境中,《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平原作战》《战火中的青春》《林海雪原》《烈火中永生》《暴风骤雨》《红旗谱》等电影应运而生,成功塑造了赵勇刚、江姐、赵玉林、朱老忠等英雄群像。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叙事策略和美学机制,特别是那些将个人追求融入社会理想“寓教于乐”的叙述方式,实现了创作的激情与英雄主题表达的结合。这一时期的很多电影顺应、契合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想象,所产生的不少电影作品被电影理论界称为“红色经典”。

这些经典中的英雄形象,承载着历史的合理要求与观众的审美期待,对英雄与人性、革命与爱情的复杂关系给予了诠释。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总的基调和主题是革命和劳动,它们体现出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满怀激情地讴歌了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时代英雄及其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壮举。

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艺术在反映对象上的转移及价值观上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电影美学风格的形成和嬗变。创作者们在塑造时代英雄形象时,展现出人物激昂向上的精神气质,体现出社会民众为建设新社会而迸发出的激情。究其根本,这种艺术方法和美学风格就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表达和反映。而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电影题材与样式的不够丰富,加之电影语言的相对单调,使得彼时银幕上的英雄形象还稍显单薄,影响了电影文化意蕴的进一步拓展与开掘。英雄人物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固化形象,而是同样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憾的普通人,如果一味地拔高或简单放大其优长,创作出的电影作品或人物形象其说服力反而会打折扣。

当然,电影叙事中的英雄形象只是一种假定性的真实,历史与审美、现实与艺术的辩证统一才是电影叙事之“历史真实”的基本内涵。因此可以说,电影叙事中英雄形象的真实性,既有历史拟真性的一面,又有叙事本质的一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我国银幕上的英雄题材电影开始逐渐转向观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现实,英雄形象日趋丰满立体。电影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形式与大众审美文化,在那个时期其宣教功能开始相对弱化、娱乐属性不断增强。比如,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在刻画其高洁的品质和操守之外,开始以丰富的情感和朴实的言行来打动和征服观众。

这一时期英雄题材电影的转型和变化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

一是电影更加注重对感情氛围的营造和渲染。如《百团大战》《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铁人王进喜》《钱学森》等影片中,政治意蕴与观众情感的融合、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绪的融汇成为电影的叙事依托。影片中,当观众看到彭德怀在雨中等候参谋长左权自前线归来时,看到焦裕禄用钢笔顶压着肝部“止痛”办公时,看到英年早逝的蒋筑英生前对子女的一片深情时,看到孔繁森将藏族老阿妈的双脚放进自己怀里时,看到钱学森对妻子蒋英真情告白时……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涌上观众心头。在这些影片中,编导们通过逼近生活肌理的、内蕴着对精神境界诗意升华的人物塑造,使得这些时代英雄的银幕形象,立于观众可感知、可理解、可效仿的基点之上,令观众在情感激荡与心灵震撼中自然而然地去体悟他们的精神。

二是更加注重艺术手法的创新与突破。《大决战》《大转折》《建国大业》《建军大业》等影片中,那些江河汹涌、海浪滔天的自然情景的特写,那些硝烟升腾、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航拍,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以刻画时代英雄为主题的影片的观赏性,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正是基于上述的改变和攀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电影界所塑造的时代英雄形象取得了较大成功。相比新中国早期的英雄题材影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的英雄题材影片则更倾向于对时代英雄的价值追求和内在情感的刻画,同时也注重对人物行为内驱力的生发、解读,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既有行为的高度,也有生命的温度。

新中国电影史上,几代中国电影人通过不懈努力,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可敬可爱的时代英雄形象,不仅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几代人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

自然灾害和社会灾难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一种现实,而面对灾难往往会产生许多感人的英雄事迹。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电影勇于面对、积极介入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灾难题材,用灾难电影承载英雄主义情怀,以悲怆银幕呈现时代英雄壮举。其中比较典型的电影作品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三惊”系列。

电影《惊涛骇浪》即以1998年抗洪为背景的重大现实题材电影故事片,全景式再现了中国人英勇奋战、取得抗洪胜利的壮举。影片刻画的不仅是令人称道与难忘的当代军人形象,更是时代英雄舍小家顾大家、秉持家国情怀、捍卫军人荣誉的价值选择。

电影《惊心动魄》以2003年抗击“非典”为视角,讲述了医师杨萍冒着生命危险在列车上追捕一名疑似病例的感人故事。影片通过对非常环境下人们真情实感的再现,反映了“非典”来临时各色人等的心态与行为,展现了医务工作者等人物的恪尽职守、无私无畏的奉献品格。

电影《惊天动地》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描绘了以我军某部旅长唐新生和女县委书记任玥为代表的抗震英雄群谱,展现了他们对每一个鲜活生命不舍不弃的艰辛努力,让观众感受到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不屈与坚毅,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所焕发出的巨大能量。

当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以医务人员为主体不断涌现出来的时代英雄,理应成为电影工作者们大力讴歌、用心塑造的对象。待抗击疫情取得胜利之后,电影人应将笔触、镜头探入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取材于真实,加以艺术的创作,用电影的艺术形式铭记这段历史、致敬那些逆风前行的英雄人物,以文艺的力量使英雄主义在当代电影中再绽异彩。(刘金祥)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电影 英雄 主题 英雄形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