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虽非医者,他们的名字同样被小汤山铭记

2020年04月12日 15:25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4月12日电“离开病区,回到指挥部驻地”“离开病区,回到指挥部驻地”“离开病区,回到指挥部驻地”!三通电话之后,作为小汤山医院基建项目负责人的杨磊还是“让领导失望了”,一整夜都没有回驻地,和团队一直在病区执着的“消项”。

为应对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1月23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紧急启动小汤山医院改造和新病区建设工程,作为市级定点收治后备医院。1.5万余人经过53天的昼夜设计及建设施工,3月15日应急改造工程顺利完成,3月16日正式启用。

“就好像把自己的孩子交到了医务人员手中”,小汤山定点医院专班基建组作为先遣部队,在医务人员进驻之前,已经在病区与工程建设者连续奋战了50多天。病区启用后,又和医务人员并肩战斗了半个多月。虽非医者,但他们是医院基础建设和运行保障的管理者,是连接参建单位和医者不可或缺的规划者和运维者,他们的付出,同样被小汤山铭记。


41

设计图挂在房间,图上每个结构在杨磊嘴里都对应着人体的某个部位,这是他和团队的“孩子”。余易安 摄

在院时间最长“三人组”,前期建设最难是协调

“去吧,你不说,我也猜到了,这是积德行善的事,好好干”!接到特殊任务后,大年三十,杨磊给90多岁的爷爷磕过头,听了老人的叮嘱,便匆匆和家人告别,赶回小汤山医院施工现场,和专班设计建设组王立明主任、同事金海峥一起,成为小汤山定点医院启动修缮至今,在院时间最长的“三人组”。


42

王立明(左)在工地上。金海峥 摄

医院是甲方,参建方为乙方,甲乙双方如何合作才能确保工程速度和质量,确保医务人员使着放心、收治人员住着安心,王立明说,这就是专班基建组的职责和使命。他很庆幸,团队里有杨磊这样一位基建专业人士加盟,并将新建病区的重任交付给了他。

“施工建设有自身规律,不管机械化程度多高,依然没有改变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在杨磊看来,工程施工永远绕不开人,风险无处不在。

从1月23日调来集装箱模块,3月8日工程验收,到3月15日正式收尾,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方圆监理以及水、电、气等有关单位1万多人,历时53天,完成了小汤山定点医院工程,新建59584平方米,改造22483平方米,建设床位1600余张,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小汤山精神”。

施工期间正值春节,小汤山专班基建组14名成员和设计人员、工程师、工人们一起,放弃了回家团聚机会,全身心投入建设中。“高峰日在院人数1.5万左右,如此人挤人的密集场所,我们没有出现一例感染、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王立明骄傲地称赞:这是新时代的“小汤山奇迹”!

对上要协调各个主管部门,对下要统筹各个总包单位,对内要满足医疗、护理、院感、医工、药学等一线部门的需求。王立明和杨磊感同身受的是,工程最难处,不是急,而是协同作战。

“3390个集装箱,需要同时解决密闭和连接、每个模块的使用面积相对固定和功能需求不一的问题”。这个时候,协调就是关键。杨磊举例说:院感最关心的是密闭性的问题,如果把病区比作搭好的模块,送排风、给排水、综合布线,在房与房、墙与墙、板与板之间穿梭,怎么实现密闭?不断的沟通之后,在一切以医疗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下,双方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实现了空气有序流动且避免出现紊流、同层排水等技术难题。集装箱不能随意规划面积,核酸检测、CT、UPS、自动分药机等大型设备和功能对面积与承重的要求又各不相同,能不能放、放哪儿、怎么放,杨磊都是一步一步,一间屋子一间屋子的看,直到问题得以解决。

和雷神山、火神山不一样,小汤山新建病区是三层病房加屋顶设备层的模块化集装箱结构,每多一层,建设的难度系数就会呈几何倍数增加。比如,单层建筑不用单独处理防水工艺,每增加一层,就需要重新考虑所有室内管道、负压分区、排风风量等问题。难度系数可想而知。不同的施工单位多工种同一时间在同一工作面进行做业,施工队伍和队伍之间的协调,公共区域、交叉点的协调,设备技术参数和互联互通的协调,容不得一点差错。

“其实大家能看到的都不是难点,那些看不到的才是我们眼中的难点。”杨磊谈及自己的专业时,总会流露出自信而痴迷的表情。

病区启用最先累倒,每日消项最怕手机响

新建病区正式启用前夜,王立明给杨磊打了三次电话,要求他“离开病区,回到指挥部驻地”,然而,这位“基建痴人”依然没有离开,依然固执地在病区一一“消项”,直到累倒在地。

43

启用前夜,杨磊在新建病区。 安浩 摄

消项,就是把工程未尽完善之处一一立项,并逐一消除解决。小汤山工程是一个“五边”工程,即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边整改、边验收,目前看来,这样的“五边”设计是完全行之有效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就算工期再紧,也都做到了样板先行,丝毫没有降低质量标准,人文关怀更是处处可见,贯穿在设计、建设和使用的全过程。

新建病区一改过去临时建筑的单调灰白色,外立面采用了五种不同色彩装饰,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文精神。“光是建筑颜色,就出了好几套方案,有单色款、条纹款,渐变款,还有最后选用的彩色魔方款,一直在不断完善。”王立明记得,在一遍又一遍的讨论中,针对建筑外观和功能,大家都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很多具有人文关怀的想法,尽管角度不同,但都格外重视使用者感受。

44

新建病区夜景。医院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还有隐形窗的设计。出于人员管理的必要,病区必须加装防护窗,然而,此前的设计方案,始终带给人一种压抑感、恐惧感。这种感受,对于入住人员来说,百害而无一利。怎么能既满足防护需求,又回避恐惧压抑之感呢?在设计单位倍感无奈之际,杨磊适时提出了安装“隐形护栏”的思路,实现远看无栏、近看有网的效果。

45

远看无栏、近看有网。新建病区“隐形护栏”。余易安 摄

和新建、改建病区同步完成的,还有一系列完备的配套设施。小汤山医院副院长、分管基建工作的胡路对此如数家珍:在硬隔离区域内新建医技楼,建成能保障4000人就餐的新食堂,9台洗衣机、8台烘干机、入口出口完全独立的自动洗衣房,智能化污水处理站、液氧站、负压吸引站、空气压缩站,高于现有三级传染病医院的医废垃圾消毒暂存间、120急救车洗消间、危化品暂存间、危废品暂存间等配套设施一共11座;新建箱式变压器12个;新修院内道路20800平方米;提供了5G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疫情防控影像智能诊断、云护理。实现了病房内网络、电话、电视、整体淋浴房、医患可视对讲系统、医疗设备等全覆盖。

46

启用前夕,胡路向新建病区医务人员介绍设施情况。 宫小飞 摄

启用半个月以来,所有设备设施使用一切正常,杨磊和他的团队每日的“消项”数量也日渐减少。

“为了避免手机幻听,我们给自己买了蓝牙手表”,王立明和杨磊说,最忙的时候,每天不下十个专项协调,通常是协调的同时进入工地,晚上两三点才出来。手机一天电话最多的时候207个,除去四五个小时睡觉时间,平均1个小时10个电话。通常是对讲机接着,手机响着,这边当面还得回着。“现在电话少了,反而出现幻听了。干脆把手机调成振动,通过蓝牙手表查看信息”。

在前期建设阶段,为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医院院长、书记、主管副院长带头以身作则,和大家一起进工地、下基坑、爬屋顶、看现场、查安全、讲防控。工程即将结束时,王立明又预见性的把03年非典一起进隔离区的战友召唤回来,和报名留下的工程人员加上本院维修组部分人员、总包人员,共同组成了一支基础运行保障队,与工程建设无缝对接,继续开足马力,确保病区顺利运行。

给工程打满分,给基建组14名同志个个都打120分!

2003年非典的时候,王立明也在基建后勤组。他始终难以忘怀当年的震撼场面。

“一夜之间,北边这一片农田没了,到处是施工器械,热火朝天”,王立明说:“2020年,我又一次看到了当年的景象,但比当年更加震撼。”


47

北京小汤山医院院长穆毅(中)和王立明(左)、杨磊(右)在工地上。宋歌 摄

“主任有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总能把大家团结起来”,杨磊对王立明,敬佩有加。两个人,为了工程,朝夕相处,为了工作红过脸但从没吵过架,早已结下了战友之情,笑言彼此是“黄金搭档”,相互夸赞起来也毫不吝啬。

“病区正式启用的那晚,基建组14个人,11点多了,聚在一个屋子里,安安静静,没有一个人说话”,王立明的心情错综复杂,他打破僵局,安慰道:“大家付出了很多,要相信,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53天里,除却最早到院的三人组,其他11个人,全都是80、90后,有男将有女兵,家中也都有老有小,还有从其它科室抽调过来的“基建小白”,大家日夜奋战,始终团结一心,怀着同一个信仰,奔着同一个目标,默默坚守了一个多月,没有出现战斗减音,更没有出现战斗减员。

“不能把团队的辛苦付出告诉他们的家人和朋友,那种感觉,实在是憋得慌,也愧对他们”,前后17年,两次参与特殊疫情应急工程建设的王立明,感受到社会也把鲜花和掌声献给了建设者、建设管理者时,内心无比欣慰。平日里,他会十分留意随手拍下团队成员参与历史的瞬间。夜深人静的时候,杨磊也总会拿出团队的照片,静静翻看、独自享受。

还没到说成绩的时候。王立明和杨磊心知肚明。

“我把工程完工比喻成三次考试”,杨磊说,一次是课堂考,是基建专业人士应知应会的,这一次考试,3月8日工程验收时,已经通过;第二次考试,是使用者评价,考官是医务人员,顺利运行三周多,这一考,也通过了;最难的是大考,考官是每一位入住人员,只有等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终末消毒结束,才算告一段落。所有的付出,功过也只有患者评说。

03年,6月20日,最后一名非典患者康复出院,王立明和战友们一起,挨个给病房上锁。受消毒剂影响,很多挂锁都坏了,他们一连锁了三天才完成任务,长松一口气。

如今,在同一片土地上,重新建起的“彩色魔方”和周边配套设置,再不是当年应急收治的简易空间,而是已经达到一家三级传染病医院标准,实现了“平疫结合”,在疫情结束之后,继续守护一方平安。

48

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基建专班同志们在新建病区前合影 胡小明摄

“如果我是考官,我给工程打满分,给基建组无论是精力投入、情感投入都超负荷的14名同志个个打120分”,王立明说:小汤山这面旗帜非典已经立起来了,我们对得起小汤山这三个字,没给她丢脸!小汤山的精神可以传承,但不可复制,唯一不可复制的,就是小汤山的人,他们都是小汤山的宝!(余易安)


编辑:李泽杰

关键词:汤山 病区 杨磊 王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