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也谈国与国的“和为贵”

2020年04月24日 10:46 | 作者:叶小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旧秩序的转换,很大程度要看这两个体量最大的国家怎么干。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大国之间能够控制竞争、发展合作———在对抗加剧时能以实力避免、缓解对抗,在对抗不断时能致力于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扩大和深化利益汇合点寻求合作,以和为贵,也是世界人民的福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是透彻的法则,“上善若水”有深刻的智慧。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中国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要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天地万物人我一体,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人可以认识自然,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谋生存、求发展;人不能破坏自然,有的古文明由盛而衰,就是对自然肆意开发和掠夺导致自然惩罚人类,酿成文明悲剧。

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国之相交相好、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中国文化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要人们和睦相处,什么困难都能克服。要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就需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消除贫穷与落后,使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就需要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就需要提倡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与人为善、以邻为伴。

可以说,“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总是在对立统一的“稳态”中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俱丰。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中都含有“和”。“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上善若水、美而趋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

这,就是立足于更基础、更深厚、更广泛的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立足于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斗争实践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与百年未遇大变局相结合而与时俱进、与时俱丰、与时俱新、与时永在的新境界。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我们要防止出现颠覆性风险,不能按唯我优先、唯我优越的逻辑出牌,加大风险;而要韬光养晦,致力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风险。不是按“利益最大化”的逻辑出牌,独揽风险,而是以“提高自己的生存几率,避免系统性毁灭”的理性,共担风险;还要善于从“利益攸关”角度,对抗“非对称风险”。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发展 国与国 和为贵 和谐 自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