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画界画界

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何镜涵的中国画艺术

2020年05月06日 10:35 | 作者:何子良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幼儿园-67x132cm-1962年-何镜涵

幼儿园  67x132cm  1962年    何镜涵


写心:少年时代


1923年7月29日,何镜涵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满族姓氏赫尔庚勒•索绰罗,字少民。其父何仲贤是清末民初中国近代第一代新闻记者,精诗文、擅丹青、工书法。4岁起,何镜涵随父亲习《千家诗》《古文观止》和绘画。父亲发现了这个孩子的天资和勤奋,给他起号“君望”,饱含了对爱子的期望。

何镜涵的童年,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派系倾轧,战火连绵。动荡的政局冲击着这个家庭。尽管父亲恪守着“君子群而不党”的信条,但正直的人品和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还是触怒了军阀政府。于是,父亲开始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因为他的满族姓氏赫尔庚勒•索绰罗中的“赫”音和汉文“何”字发音接近,后来就改姓何。何镜涵早年创作了一幅素描,在一间低矮破旧的民房里,一家五口神色茫然而无奈,一位瘦小的少年在房间的角落里埋头画画,家中几乎一贫如洗,这就是幼年何镜涵的生活环境。画中的少年就是何镜涵。

何镜涵的父亲曾一度靠画手工画谋生。这些作为广告、礼品的宣传品,数量很大,报酬低微,大量作品都要由幼小的何镜涵完成。随着成批的画作流向市场,从小为生存而千锤百炼的传统绘画技法,在艰苦环境中激发出的艺术潜质,为他一生的绘画艺术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为谋生而作画,尽管在父亲长期严厉、精到的传授中,反复强调传统绘画的技法和意念;但是,当真正面对画面时,父亲却没有苛求儿子画什么、怎么画,而是鼓励爱子以纯真之眼传神、写照,在写真的同时更要写心。直抒心意方能有气象、出境界。这在何镜涵幼小的心灵中,甚至在绘画的手法中,都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以至于数十年后,在何镜涵培育桃李之时,先父遗训仍然是课徒箴言。

寒山寺-96x198cm-1987年-何镜涵

寒山寺  96x198cm  1987年    何镜涵


微而显,志而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青年时期的何镜涵对新社会新生活充满希望。他曾在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并积极参加社会文化公益活动,创作了大量优秀美术作品,展示了出众的绘画艺术造诣和天赋。1958年,35岁的何镜涵被北京画院聘为终生画师,成为国家培养的专业画家。从此,他与老一辈艺术家朝夕相处,博采众长,汲取和交流丰富精湛的绘画艺术精华。当时他得到吴光宇、徐燕孙、蒋兆和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真传亲授,继承了传统人物绘画的精髓。

欣赏何镜涵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人物画精品,无论是古装人物还是现代人物,我们都会感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神韵,特别是古装仕女图,开脸端庄讲究,着色温润含蓄,衣纹流畅,神采飘逸,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技法。

这一时期的艺术探索可用“微而显,志而晦”来概括。微而显旨在单纯中求丰富,志而晦有着意于象外之象;微而显预示了尽而不夸的艺术风格,志而晦则体现了何镜涵的艺术境界。这可在《托婴仕女》中略见一斑。先看微而显。整幅作品几乎以白描方式体现,只在人物口唇之间略施粉彩,但整个画面确有异彩纷呈之感。这得力于运笔的缓急、用墨的干湿、用笔的正侧和笔画的阴阳的丰富变化。这样,笔墨和色彩之间建立起来微妙的联系,一些笔不到而意到之处被巧妙地暗示出来。再谈志而晦。何镜涵画面中虽然画的是人物,但体现出的却是山水画的境界。他在画面中强调了丰富的空间维度,似乎可以窥见“三远”之境。仕女向前跨出的步履暗示出前后的维度,婴儿和仕女在动态平衡中又获得了横向的维度,自下而上人物丰富的肢体语言又宛如《溪山行旅图》那样的盘桓。在人物身上凝聚着自然的因素,在山水中注入人文关怀,在小人物身上营造大境界,在大风景中深用情,既以奴仆命风月又与花鸟共忧乐,是何镜涵成熟时期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渠水穿山来70x135cm-1973年-何镜涵

渠水穿山来   70x135cm  1973年  何镜涵


宛而成章: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艺术


何镜涵此时的山水绘画作品日臻成熟,并凸显其个人风格。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他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写生无数,从临古至写真,山、水、石、松、柳,每个局部都下了长年的功夫,反复揣摩,不断探索。在坚实的艺术实践基础上,画家丰富的情感寄寓多彩的画作之中,达到激情与艺术完美融合,使其作品整体上恢弘典雅,细节上耐人寻味。

何镜涵重视传承,尊重传统,但是不拘泥于传统,更不受固定模式的羁绊,求变求新是他毕生的追求。中国的亭台楼阁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是历史文化的凝聚,而其建筑往往借山借水与山川风光融为一体,反映到绘画当中,成为传统山水绘画的画种之一。自唐宋逐步发展至清代的袁江、袁跃,他们笔下的殿堂楼阁,气势宏伟,金壁辉煌,把古代楼阁山水画种推向高峰。然而,古代画家在描绘那些宏大建筑时,往往受传统绘画工具和表现形式的局限,线条平直刻板,限制了构图变化和意境的发挥,致使此画种趋于衰落。赋予楼阁山水画种以新的生命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必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崭新的现代楼阁山水画派孕育而生。

从20世纪50年代起,何镜涵就对古典楼阁山水绘画技法和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长期的潜心研究,探索用绘画艺术表现古代建筑结构的新途径,甚至对古建中梁柱、斗拱、飞檐的具体施工方法都做了深入了解。在几十年大量写生、不断尝试的基础上,何镜涵成功采用写意技法和意境,表现中国古典建筑的内部结构和透视关系。至20世纪70年代逐步形成了现代写意楼阁山水崭新画派,使楼阁山水这一传统画种面貌一新,获得新生,完成了绘画艺术质的飞跃。

展开何镜涵的楼阁山水画卷,如同走进仙山琼阁:只见飞檐斗拱,勾心斗角;笔墨勾线,虚实变幻;雕梁画栋,异彩纷呈;山水楼台,空灵奔放。画中的黄鹤楼、滕王阁、颐和园、碧云寺等各大名楼名园,似是而非,如梦如幻;似原貌,又非写实,更象虚境。这是何镜涵脑海中美轮美奂的琼楼玉宇,是他心目中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令我们深深感受到何镜涵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充分展示了现代写意楼阁山水画的无穷魅力。

在《中山先生衣冠家》《碧云寺》中,何镜涵对画面的层次和视点的经营进行了里程碑意义的探索。从山脚到山顶,建筑、山石、草木既层次分明,又气通意贯。从西洋绘画的角度来看,画面星现出成角透视的因素,有多个灭点,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但仅从透视学的角度解释不了这幅作品中最耐人寻味之处:那就是山巅建筑和其他建筑透视上不统一的现象。何镜涵尊重自然,尊重建筑的结构;但这不等于他屈从于自然。他不画眼见之实,仅画眼见之实让人熟视无睹;他画心灵真意,此乃“心画”。因此,当其他建筑向画面外左右灭点形成视觉统一时,山巅建筑却亦真亦幻地平行于画面,更为巧妙的是,这样使画面中获得了视觉和心理上的平衡。此乃宛曲成章。

碧霞祠外有洞天67x136cm-1988年-何镜涵

碧霞祠外有洞天  67x136cm  1988年  何镜涵


辞约旨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艺术


何镜涵晚年,虽然身体不好,但有家人、学生陪伴,生活安宁美满。他此时的作品以充满生活情趣的小品和书法作品为多。其艺术造诣炉火纯青,手眼笔墨浑然一体,信手拈来,一蹴而就。鹰击长空,飞龙下海,水仙兰草,河蟹秋菊,有的笔法憨拙,墨气十足;有的构思精巧,妙笔生花。廖廖几笔的飞天,飘忽轻盈,行云流水,真是神来之笔。

这一时期,何镜涵的艺术特色突出地体现为“辞约旨丰”。在《藏春亭》中,《碧云寺》对画面经营的探索转化为更为纯粹的语言。画面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各得宾主之妙:建筑为主,树木次之,石景又次之,湖水再次之。画面始于线,发展于墨色,在线与墨的辉映中达到高潮,最后又归于线。整幅画而笔墨淋漓,余味曲包。

何镜涵的许多经典作品被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收藏,他六七十岁时还经常到工厂、农村、部队深入生活,积累大量写生创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长期深入红旗渠建设工地与农民同甘共苦,创作了一批珍贵、生动的现场写生,成为有史料意义的作品。

双亭倚翠70x138cm-1986年-何镜涵

双亭倚翠  70x138cm   986年  何镜涵

何镜涵几十年如一日,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执着地追求艺术的真谛,求真务实,默默耕耘。无论十米长的颐和园,还是二尺宽的百子图,都一丝不苟,追求尽善尽美。作为老画家,他深知在绘画艺术的生涯中一定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他反对浮躁,不赞成为追求名利过早地宣传不成熟的作品。他常对学生们讲:“学绘画是一辈子的事”。他性格开朗、率真,敢讲话敢批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对友人对学生充满热情和真诚,传授绘画技法毫无保留,尽可能把自己的经验讲给学生听,甚至手把手地教。他要求学生一定要尊重继承传统,提倡学生博采众长,同时鼓励学生创出自己的风格。

2008年12月9日,何镜涵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翻开何镜涵的画集,如同读一位老艺术家的人生。从20世纪初那间低矮小房中埋头画画的瘦小背影,到今天风清骨峻的老艺术家,这一路人生之旅,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幅幅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图画,还有一位真正艺术家毕生追求和探索的艰辛历程。何镜涵先生已远离我们,但先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尽而不夸”的艺术在走近我们;“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诗情高论宛然耳畔。

野村山色60x90cm-1987年-何镜涵

野村山色  60x90cm  1987年  何镜涵

何镜涵

号君望,堂号冷雨书屋,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北京人,满族。自幼习画,师承家传,曾任建工出版社美编。1958年进入北京中国画院(现北京画院),任专业画家,从事中国画的研究与创作,创立了现代写意楼阁山水画派。先后于中国美术馆和首都博物馆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何镜涵》《荣宝斋画谱•何镜涵绘(人物部分与山水部分)》。

相关艺事:

2019年10月22日至11月10日由北京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步履寻幽—何镜涵的写意楼阁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共汇聚何镜涵从20世纪60年代起所创作的山水、人物等作品60件,以“写意楼阁”为核心,围绕“玉楼人醉”“得其寰中”“寸心千里”三个板块呈现何镜涵笔下的山水胜境。此外,还设置“镜涵其影”专区,以此探寻何镜涵写意楼阁山水创作的“步履寻幽”之路。


责任编辑:李家丽

特别声明:图片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对非法转载者,本编辑部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究的权利。

编辑:画界

关键词:镜涵 艺术 绘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