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画界画界

罗中立的艺术历程

2020年05月07日 17:37 | 作者:巫 鸿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晒-场(布面油画)250x200cm--罗中立

晒 场(布面油画)250x200cm / 罗中立

有资格成为大型回顾展对象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他的艺术历程必须存在内在逻辑。这种逻辑可能在当时或短期内不甚清晰,但如果它确实存在而且足够强大的话,那么时间越长就会越发明显地凸显出来。研究者在这一延伸框架中所关心的也不再是云霓明灭的艺术时尚和市场动向,观众的临场反应与批评家的个人好恶,甚至不是艺术家本人的初衷和宣言,而是发掘出埋藏于表层之下的历史逻辑:作品、艺术家、环境以何种方式联系在一起,显现为个人化的视觉思维和创作方式。

故乡组画-过河(布面油画)69x58cm-1981年-罗中立

故乡组画-过河(布面油画)69x58cm 1981年/ 罗中立

吹渣渣(布面油画)85x63cm-1981年-罗中立1

吹渣渣(布面油画)85x63cm 1981年/ 罗中立

本展览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罗中立回顾展,内容按照时间和风格分为四个部分:“多维的起点:1965-1980)”,“《父亲》与‘乡土美术’(1980-1984)”,“绘画性的探索(1988-2000)”、“超越媒材(2000-至今)”和“与美术史对话(2008-至今)”,试图从美术史角度思索罗中立艺术创作的历程。我把这个历程分为两个宏观段落,分别称为“在历史中创造艺术” 和“在艺术中创造历史”。第一段包括他生命的前三十年,从开始学艺到以《父亲》一画建立他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位置。这三十年也正是中国当代历史中最为风云变幻、激扬跌宕的时期,1976年以前的中国艺术和艺术教育可说基本被政治影响,即便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艺术”的回归,也首先显示为对以往主流的反思和对新政治观念的表述。青年罗中立的学艺过程和初期的成功必须在这个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和探讨。但在今天,我们对他这一时期作品的思考可以不受当时观点的局限---无论这些观点是批评或是赞美。更值得思考的是他如何得以“在历史中创造艺术”:绘画的欲望如何穿透政治话语渗入真实生活?艺术的语言如何通过与环境的协调找到自己的观众?这些作品为什么在今天仍可打动观众?

比-高(布面油画)200x180cm-1982年-罗中立

比 高(布面油画)200x180cm 1982年/ 罗中立

故乡组画-春耕(布面油画)200x180cm-1995-2000年-罗中立

故乡组画-春耕(布面油画)200x180cm  1995-2000年 / 罗中立

罗中立艺术历程中的第二个时期始于1982年展出的毕业作品《故乡组画》。这一阶段的特征首先表现为对前一段创作逻辑的自觉反思和脱离。《故乡组画》摒弃了纪念碑式的象征语言。两年的出国访学和随后近十年的闭门索居进而造成了一个硬性的“断裂”,不但在时间和空间上脱离了与国内艺术生态的纠葛,而且在创作心理和目的上引入了一套全然不同的逻辑。这个逻辑是什么?是什么因素贯穿了他以后对绘画性的孜孜探索和转换定义、对相同题材“变调”般的反复使用、对二维与三维之间转译的兴趣以及与世界美术史中名作的对话?我认为贯穿这些艺术实验的中心观念是“在艺术中创造历史”,此处“历史”的含义不再是外在的宏观框架,不再是艺术家无法控制亦无法超越的客观存在,而是属于艺术家自己,通过不断追求和实验所创造出的内在于其作品的连续性。

故乡组画-春雨(布面油画)200x180cm-1995-2000年-罗中立

故乡组画-春雨(布面油画)200x180cm 1995-2000年/罗中立

责任编辑:杨文军


编辑:画界

关键词:艺术 中立 历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