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画界画界

周春芽大型个展“东南形胜”在龙美术馆举办

2020年05月07日 17:23 | 作者:画界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19年10月26日至2020年1月5日,龙美术馆(西岸馆)推出了周春芽大型个展“东南形胜”,由龙美术馆馆长王薇担任策展人,漆澜担任学术顾问。展出作品包括周春芽近期新作、手稿、记录影像,以及由刘益谦、王薇夫妇收藏的艺术家1978年至2013年间创作的多个系列代表作。

太白山图(布面油画-四联画)250x1200cm-2019年-周春芽

太白山图(布面油画-四联画)250x1200cm  2019年/周春芽

周春芽,1955年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1988 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在四十余年的创作实践中,周春芽以油画、素描、雕塑等形式不断寻求变化与突破,1990年代初开始的“石头系列”,将中国传统文人山石元素赋予新表现主义色彩,形成个人艺术风格。2005年前后开始的“桃花系列”是艺术家最著名的系列作品之一,抒发艺术家崭新的心境和对生活与艺术的憧憬。近年来的新作反映艺术家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持续研究与新的感悟,对“元四家”之一王蒙的作品尤其充满热情。本次展出的三组新作,《太白山图》(四联画)、《具区林屋图》(组画))、《丹山瀛海图》(组画),便是留意于王蒙的语言研究、带有强烈的实验性质的作品。这三组作品皆以王蒙原作的衍生地点的实景为造境蓝本,在语言上与王蒙形成微妙的互文关系。在《具区林屋图》(组画)中,周春芽借用了王蒙《具区林屋图》迫塞满密的经典范式,强化了形感和结构秩序。他颠覆了文人内向、矜持的语感,笔触显得率真、任性甚至顽皮。而《太白山图》则是艺术家关于自我身世的自传性质的作品,更是他关于自身文脉和艺术旨趣的巧妙托喻。围绕《太白山图》,艺术家的创作手稿、记录影像,也将同步呈献给观众。

剪羊毛(布面油画)167.5x234cm-1981年-周春芽

剪羊毛(布面油画)167.5x234cm 1981年/周春芽

本次展览展出16组由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王薇夫妇收藏的周春芽作品。这批作品是首次集中呈献给观众,主题广泛而丰富,囊括了周春芽自1978年以来的多个系列代表作:重庆系列(《重庆》《码头》)、藏族题材系列(《剪羊毛》《十二月》《若尔盖草原》)、山石系列(《红石》《山石图—红石》《石头与杂草》《石头系列》)、太湖石系列(《太湖石》)、桃花系列(《桃花》《大乔小乔》《春桃》),等等。观者将直观地体会到艺术家四十余年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在回望其创作历程的同时,分享其创作的激情与喜悦。

丹山瀛海图-石绿(布面油画)170x300cm-2019-年-️周春芽

丹山瀛海图-石绿(布面油画)170x300cm  2019年/ 周春芽

漆澜评周春芽

在春芽的历史观中,没有固定的锚点,更没有正统概念,他更相信灵感和热情,而对先验的理论或假设的逻辑缺乏兴趣。他对历史的关注更多是灵感式的顿悟,是审美的,而非逻辑分析和价值皈依。他的好古不是留恋于古老趣味的复古,而是相反,是与古人的抗辩。他曾对我说:“没有正统和复古的背景,这正是现代绘画的最大贡献和进步。”他对历史的追忆,不是撤退,而是在历史中去直面沉重的压力,甚至是,在历史压力之下,把自己逼迫到无路可退的境地,从而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绝非寻求安全,而是放胆豪赌。

历史内容在春芽的脑海中不是历时性的序列,而是共时性地悬浮在一个开放无边的空间中,如星汉无涯的太空,他自由地从一个星球飞向另一个星球。这种思维特点在他的画面空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早年接受了严格的板块和结构训练,但他最享受的空间仍然是开放自由的散点式的空间,并认为这是中国书写语言最为精髓的空间表现智慧。书写性的绘画语言与象形文字是胎息相通的孪生兄弟,图形的书写与语言文字的书写有着内在的基因联系,这是母语一般强大的传统—这正是春芽认为的最重要的传统。

具区林屋图-墨池(布面油画)250x380cm-2019年-周春芽

具区林屋图-墨池(布面油画)250x380cm  2019年/ 周春芽

自2010年以来,春芽一直注重对王蒙和石溪的笔墨研究,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将这些灵感令人难以置信地转化成了妖冶的桃花和神奇的园林景观。春芽从不简单地挪用表层图式,对传统资源,他一直有一种生猛而出人意料的改造能力。他没有迂腐的考据意识,但有敏感的现场意识。他曾告诉我:“我们的价值,不是继承了什么,而是证明了有价值的东西,仍然能承载我们的激情。”近年来,春芽对王蒙燃起了熊熊的热情,《太白山图》《具区林屋图》《丹山瀛海图》《青卞隐居图》《花溪渔隐图》《秋山草堂图》……他与这些经典朝夕相处,竟日流连。说实话,他的较真劲儿和对实验的执行力,让我这山水科班出道的反倒生出了临渊羡鱼之叹。

2019年5月,我们一起去宁波天童寺,他实地踏访了王蒙《太白山图》剧迹衍生之地,并开始全身心地计划着自己的《太白山图》。在他眼中,王蒙的魅力不是来自语言风格和形式层面,而是他作品中蕴藏的那种深深沉浸的现场关照和高妙的表现智慧。这种沉浸感召唤着他的内心冲动,要亲自去验证六百多年前的现场,寻找到自己视觉和内心的服帖。

具区林屋图-乙(纸本丙烯)180x110cm-2019年-周春芽

具区林屋图-乙(纸本丙烯)180x110cm  2019年/ 周春芽

春芽挽着88岁高龄的母亲走在太白山的松径上,在他脸上,我分明看到了那种天真的兴奋,见他开心地笑道:“这是我母亲的老家—外婆家—嘿嘿,我晓得咋个画了。”他转过身对他母亲说:“我要把你、把外婆、爸爸、冬苗和夏红—把我们全家都画进去。”在那一刻,他脑海里其实就萌生了与王蒙对话的机关,或一个契机,而王蒙的太白山,仅仅是他借题发挥的由头。在春芽看来,最好的语言具有一种如母语般的亲切感。

在这张巨大的作品(《太白山图》)中,他压缩了场景的细节,对现场物象进行了适合书写的改造,形廓简明,秩序井然。构图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是独立完整的叙事情节,将母亲的少年、青年、老年和家庭身世的叙述划分成四幅紧密连属的画面。这也是他向母亲的献礼,当然,更是他关于自身文脉和艺术旨趣的巧妙托喻。

豫园一景(布面油画-双联画)280x360cm-2012年-周春芽

豫园一景(布面油画-双联画)280x360cm  2012年/周春芽

在新作中,可以看到春芽笔性的一些转变,行笔速度更加沉稳,色层如积墨一般层层叠加,非常注意笔触之间的错落揖让。2018年冬,我们一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看“四王”展览,他站在一张王原祁仿王蒙山水前看得入神,似乎是自言自语:“慢下来是一种功夫,感觉快的其实要慢,金刚杵力大无穷。”书写不是制造肌理,而是力量、速度的高效控制。即使是可以使用薄油灵巧地进行烘染的背景和负空间,他也尽量用带有摩擦感的笔触去书写出来。在新作中,收敛了流畅、帅气的用笔,尽量朴素沉着。当然,他细心寻找与王蒙语言的对应逻辑,与王蒙的《太白山图》在语言和形式上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互文关系。但细心人会发现,他对王蒙的图式形态、质感、色彩进行了逆向的解构。更重要的是,他是敏感地面对一个直觉的现场,远比津津乐道于笔墨考据高出一竿头。

太白山图(局部,布面油画)250x1200cm-2019年--周春芽

太白山图(局部,布面油画)250x1200cm 2019年/ 周春芽

与前几年的园林作品相比,春芽在色彩上也做了新的尝试。新作大量采用低价色和灰色,更注重厚薄对比,材质饱和度也控制得“惜墨如金”,先前的刺激色感也有所收敛,气质更趋于含蓄内敛。春芽对色彩、空间和平面结构下足了功夫,跳跃、拧曲的笔触,加上补色反差,使画面显得透明、斑斓、光彩照人;利用阴阳反衬,巧妙地表现了光感,画面散发出一种柔和、泛漫的光感,不确定的光源使场景更显神秘宏大。春芽不喜欢过于实事求是的直白景观,一直重视内心视觉,更注重离形得似,对现实场景的超越和形而上的转化才是他的修辞目的。那些看似近乎涂鸦的笔触,全是从现场中一步步推演而来的,全是从现场中抽取而来的具体物象高度符号化的痕迹。他有意打破传统书写点线的孤立和分割感,不用圆锥中锋的笔触,而是用粗大如帚的刷子,正、侧、顺、逆变换不定,笔触更趋杂沓;以大驭小,愈是细微,愈是用大笔挥策而出,大匠运斤,腕底生风,整个画面弥漫出一种雄阔苍茫的气象。

石头与杂草(布面油画)149x119cm-2000年-周春芽

石头与杂草(布面油画)149x119cm 2000年/周春芽

语言本身就是思想,语言的魅力不是外在的炫耀,而是内心真实的朴素显现。春芽从不拘执于局部的精致和完整,对光滑和流畅也具有先天的抗拒。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已经不缺少甜美和完整的景观图像,缺少的是—直指人心的朴素力量。

以上文字节选自《漆澜<周春芽:东南形胜>》

责任编辑:张月霞

编辑:画界

关键词:春芽 周春 王蒙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