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郭海龙:三十年研磨 独创铁板浮雕技艺

2020年05月16日 15:09 | 来源:河北工人报
分享到: 

郭海龙是蜚声国际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本人却以“铁匠”自称,质朴憨厚的外表,谦逊率真的气质,铸就了他独特的“大师”范儿。

箍着厚围裙,右手举锤,左手把錾……郭海龙的工作室里,榔头、錾子、铁板、焊枪等“打铁”工具一应俱全,这里,夜以继日会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

郢匠挥斤,铁板传神。执着于“打铁”的郭海龙,用近30年研磨,首创郭氏铁板浮雕艺术,惊艳世人——书画界泰斗启功先生特别题字“铁笔传神”;旭宇先生盛赞铁板浮雕为“华夏一绝”,铁板浮雕作品更是获奖无数。

郭海龙绘画出铁板浮雕前的草稿

1

初露锋芒——

申请焊接堆塑专利

作品享誉国际

生活和艺术,在郭海龙的家里是浑然一体的。从客厅到过道,视线所及之处,摆满了他的铁板浮雕作品。每一幅铁板浮雕上的人物确乎鲜活:《香格里拉的晚霞》,看那手捻佛珠的藏族老人,她刻在脸上、手上的沧桑皱褶和她虔诚的神态,都令人过目难忘;太行深处的《家》,一位慈祥老人守护着羊群站在院门外,门楣上斑驳的对联与福字,述说着岁月流转;山村《丑娃》,肩挎粗布书包,抄着油渍麻花的袖口,站在羊圈栅栏门前,一支铅笔露在外边,他的眼神里,投射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求索,也在诉说着走出大山的渴望与期许……如果不是亲手触摸它的凹凸与金属质感,真的难以置信,这些活灵活现的作品,都是在铁板上一点点打制出来的。

而这还要从郭海龙的经历说起。

郭海龙从小喜欢美术,绘画、泥塑是他每日的必修课。1981年郭海龙应征入伍,很快他的艺术才能得到了部队首长的认可,使他有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那时正在军民共建,他义务帮助当地商家制作大型广告牌,免费为当地老百姓制作泥塑肖像。在部队,他第一次独立完成了一幅大型油画壁画,第一次独自设计制作了大型景观雕塑——鲤鱼跳龙门。“部队生活不仅没有中断我的美术梦,反而使我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郭海龙感慨道。

1986年退伍后,郭海龙来到石家庄飞机制造厂,当了一名普通的钳工。工作期间,从同车间一位师傅那里听到了一个新奇的名字——弧光艺术。“可以说这是一种来自国外新生的创作艺术,资料少,能借鉴的更少之又少。”郭海龙说,这反而增强了他的创作欲望,使他如痴如醉地投入其中。

没有可借鉴的,郭海龙就自己创造。他用自己儿时玩泥巴的造型手段,先用钢筋做骨架,再用铁板敲出轮廓与骨架焊接一体,最后在电焊弧光下,通过融化的金属焊滴的堆砌来达到需要的效果,从而完成创作。其特点是造型粗犷自然,形神兼备,件件作品都是无法再造的孤品独件。这就是焊接堆塑(简称“焊塑”),并成功申请了专利。

经过长期的摸索,郭海龙佳作不断。1994年,郭海龙心怀忐忑,携焊塑作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埃森博览会”,作品《鳄鱼》一鸣惊人,被当场收藏,现仍展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的美国焊接协会总部议会厅内。此外,他还接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订单——作品《猪》,这是一位美国友人送给夫人的生日礼物。由此,郭海龙初露锋芒。

郭海龙在1995年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也从此与金属结下了不解之缘。

郭海龙展示自己的铁板浮雕工艺品

2

创新执念——

独创铁板浮雕,成功申遗

工作中,郭海龙渐渐发现焊塑存在制作场地大,工期过长,重量过大,不易携带等缺点。

上世纪90年代末,受传统铜活儿的启发,郭海龙尝试用大块铜板来创作浮雕作品,但是,铜板成本太高了,他退而求其次:能不能试试相对便宜的铁板呢?

尝试中问题又出现了,在铜板上创作浮雕需要先用火烧,铜板变软后便可随意创作,这就是淬火技艺。但铁板用火一烧就变得更硬,根本无法使用,于是郭海龙独创铁板冷锻技艺,以手工锤锻的方法,直接在生冷的铁板上创作。素描、拓印、锻打、抛光、火烧、焊接……反复试验摸索后,生硬的铁板上,终于诞生了第一幅少女肖像,铁板浮雕以“天才性创举”惊艳问世。

郭海龙说,铁板浮雕受益于他的素描和雕塑功底:泥塑、石雕、焊塑,一个都不能少。

为了专心于铁板浮雕艺术,郭海龙也曾对赌人生:1996年郭海龙放弃了调动好工作的机会,又在2001年,主动从工厂离职。妻子也曾为他忧心过,但是,听到郭海龙的一句话:“我觉得挺幸福的,因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妻子释然了:既然他觉得幸福,我为什么不支持呢?

万事开头难。

“铁板浮雕是借助锤子和錾子,在1毫米厚的铁板上,用特制的錾子锻砸背面绘制的图案,然后正反面反复敲打,让平面铁板形成浮雕感。”郭海龙用一幅已具雏形的作品,边演示、边讲解。他说,由于是首创,没有老师可以请教,没有画作可以借鉴,他只能一点点自己琢磨、尝试。最初他先敲打人物的最高点鼻子,但把握不好力度,一下就把铁片敲漏了。几次失败后,他换了个思路,先敲打边缘,逐渐中间位置自然凸起,再稍加敲打便可成型。就这样无数次失败后,郭海龙慢慢积累起制作铁板浮雕的技巧。

“最初,铁版浮雕只有铁板本身的黑色,没有任何加工,你再看现在的铁板浮雕黑白相间,还能呈现出阴影的效果,更具立体感和美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郭海龙说,这一演变创新源于一次“意外”。当时,他将一幅未制作完成的爱因斯坦肖像放在一旁,过了几天,再拿出来时已经有生锈痕迹,郭海龙便用砂纸进行打磨,“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打磨后的铁板浮雕,黑白相间,熠熠生辉,于是打磨、抛光便成了现在制作铁板浮雕的一道工序。

随后,郭海龙又创新使用喷灯给铁板烧色:“随着温度的升高,铁板会自然出现红、黄、蓝、紫等颜色,特别好看。你看这些小动物的瞳孔特别逼真,是用气焊点烧出来的效果……”绘声绘色地讲解着操作流程和细节,郭海龙有些兴奋。

2013年,郭氏铁板浮雕被评定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郭海龙也因创新传承和光大了中华铁艺文化,成为这一“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铁板浮雕技艺也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

郭海龙打磨铁板浮雕制作工具

3

匠人匠心——

每天敲打上万锤,精品赢得众誉归

铁板浮雕艺术对中国传统金属雕刻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同时兼有对西方绘画、雕刻艺术的融会贯通、提炼结合。铁板浮雕的最大特色是:可利用铁板原色及铁板特质通过抛磨、烧色等手段使作品升华至形象生动、呼之欲出的境界。其金属质感,尤其是那独有的雕塑语言表现出的特殊肌理,别有一种其它材质无法比拟的独立之美。

但“打铁”是个苦差事,不仅拼技术、耗体力,还要忍受比叮当噪音更折磨人的枯燥与寂寞。示范过程中,他手举榔头,不时敲打铁板,工作室里传来清脆却略显震耳的叮当声。

“有点噪音是吧?”郭海龙说:这样一块50×47厘米的铁板,从雏形到成品,至少要敲打一万锤!

“我敲,你数,试试看,我敲不烦,你能数烦了。” 郭海龙轻声叹了口气。他说,每件作品都是靠时间磨出来的,这种寂寞一般人体会不出来。为了隔音防噪不扰民,所有的工作室,他都要进行密闭隔音处理。声音被隔掉了,通风对流的机会也牺牲了,早期有近10年的光景,他在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房杂物间里搞创作,冬冷夏热不说,还一年四季照不进阳光。白天晚上钻进这密不透气的小屋子,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可以想象,那是怎样一种孤独寂寞之苦……

郭海龙是1964年生人,便已华发满头。谁能否认,这不是被日复一日寂寞时光漂白的痕迹?

“当然不能闭门造车。”郭海龙说。他的铁板浮雕,以太行主题、西藏风情居多,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为了创作时形神兼备,他多次进藏,太行山脉更是他常去的地方。苦熬过后,有坚守的生活终会迎来光亮。十多年前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演,郭海龙始料不及,带去的几款人物肖像、动物生肖,瞬间被抢买一空。之后,郭海龙声名鹊起。

郢匠挥斤,铁板传神。如果要为郭海龙的铁板浮雕艺术作品拉一份长长的获奖名单,两三页A4纸都未必可以穷尽。单是金奖作品,便不胜枚举:《秋韵》《香格里拉的晚霞》《丰收后的喜悦》《农忙》等都入选过全国美展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展金奖,《丑娃》曾荣获第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

郭海龙为铁板浮雕打磨

4

练就绝活——

一小时快敲肖像,现场展示传播中国文化

每件铁板浮雕从素描、拓印、锻打到抛光成型,一般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而中国的传统工艺剪纸、泥塑都能在短时间完成,进行现场展示。为了能在更多展会活动中,现场展示这门手艺,吸引更多人关注,郭海龙练就了一个绝活——一小时快敲肖像。

此非易事。

“画素描肖像就得半个多小时,更别说还得在铁板上捶打出形。”郭海龙回忆说。在加快捶打速度的同时,还得讲究形神兼备,即快、稳、准。当时,他还在飞机制造厂上班,只能利用业余时间练,基本上车间的工友都被他画了一遍。回到家后,也在不停练习。历经一年时间,用过的铁板也堆积如山,厚厚的老茧布满双手,肖像铁板浮雕从半天时间,缩短到3个小时,再缩短到2个小时,最终一个小时便赶制完成。

2010年,郭海龙应邀在上海世博会现场展示,中央电视台还为他专门录制了一个视频,成龙、姜昆等名家也请他打制铁板肖像。

成功背后的心酸只有郭海龙默默承受。他的双眼早早便患上白内障,练习一小时快敲肖像更是使得他“戴上眼镜都看不清红绿灯”。别人的白内障手术只要两三分钟,他的时间却增加了几倍,医生说,再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听力也在下降,敲打铁板前,即使耳朵里塞进棉花,铁锤敲打时的震动也能通过手臂传导到耳朵。长久的伏案低头工作,颈椎不行了,每隔一会儿就僵硬到不得不抬头转动一下。多年呆在阴暗潮湿的小屋,腰椎也出了问题,走路总是下意识地用手撑着腰……这些“职业病”并没减退郭海龙对铁板浮雕的热爱。

择一事,终一生。今天的郭氏铁板浮雕作品,已经“洛阳纸贵”到了两万元一平尺。而郭海龙心心念念的却是,如何以赤诚之心传承千年匠艺:“纯手工铁匠的打铁技艺,是中华民族古老、传统的文化瑰宝,铁板浮雕作为对传统铁艺锻造的复兴和创新,一定要传承光大。”他认真地说。

为了将这项干起来枯燥、完成后惊艳世人的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郭海龙除了亲手教会了女儿、女婿,还先后认真筛选出6名有基础、有恒心、能吃苦的有缘有为青年收为徒弟,毫无保留地教导传承。

现在,郭海龙在河北西部长青德明古镇成立了“海龙铁板浮雕艺术馆”,亲自向广大游客和中小学生展示和宣传铁板浮雕制作技艺,并给予大家亲身体验非遗的机会,此举引来了众多的体验者,丹麦的中学生也慕名而来,亲自动手感受中国非遗。(文/记者 高超 图/记者 郑荣玺)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铁板 海龙 浮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