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康健 口粮才安

——全国政协委员聚焦耕地保护

2020年05月20日 19:18|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 王菡娟  王硕)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粮食安全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我们的粮食够吃吗?我们的耕地能永保稳定高产吗? 

就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和业内专家,在他们看来,只有耕地健康,才能得到永续利用,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土壤越来越“瘦”为哪般?

今年5月,北京经历了几次较大范围的沙尘天气,这引发了很多业内人士对土壤状况的担心。在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郑学炳看来,“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在‘六保’任务中处于基础性、前提性地位。而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确保需要时产得出、供得上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其根本在耕地。”

201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6.6亿吨,已经实现十余年连续丰收,目前正是粮仓廪足。

如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一直以来,我们都存在着‘重用轻养’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对耕地爱护得不够。”郑学炳委员表示。

“虽然我们有18亿亩耕地红线,可是这18亿亩耕地的质量都一样吗?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闵庆文提出,“就拿黑土地来说,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和高强度开发,黑土耕层的有机质含量下降了50%~60%,土层平均厚度由50厘米~60厘米下降到30厘米左右,土壤潜在生产力降低了20%以上,而且仍在以年均5‰的速率下降。”同时,在庄稼收获后,大量秸秆被焚烧或者挪出农田,土壤有机质大幅度下降,变得越来越“瘦”。

“长期过度利用耕地资源,将导致耕地酸化板结、侵蚀退化、农田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郑学炳委员补充说。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一些地方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

“耕地资源稳定可靠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生产还有一定差距。”闵庆文委员预计,如果耕地退化趋势不加以遏制,2030年我国还将损耗约2000万亩优质耕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核心

不容否认的是,我国的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耕地过度开发利用与粗放利用并存,如何破解?郑学炳委员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核心。”

所谓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是 “藏粮于地”的重要体现,也是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虽然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已将农田建设职责统一整合到农业农村部门,解决过去‘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问题;但是当前工作推进中仍存在标准滞后、不统一,职能‘整而不合’。”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建议,应继续完善政策,加快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农田建设新格局。

到基层调研时李修松了解到,要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永久性高标准农田,平原地区亩均投入目前至少要3000元,丘陵及山区投入还要高得多。然而现实情况是,按照目前财政补助标准不低于1200元/亩(财政部)、不低于1500元/亩(农业农村部),并不能满足需要。且两个部门补助标准尚不统一,给地方财政落实资金增加了难度,也影响了农田提质更新范围的扩大。

在此前的采访中,曾有农民向记者描述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已是一幅现代农业景象。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介绍说,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坝区农业建设,明确将对全省坡度小于6度、面积500亩以上的种植土地大坝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料显示,到2020年,贵州省将实现坝区平均亩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5%以上、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不低于40%等目标,力争将500亩以上坝区建成特色优势农业高产高效示范区。

如何建?需系统整治和修复

未来的高标准农田如何建,委员们也有话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要践行‘生命体’理念,一片区域要整体规划,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河流生态修复、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控制、草地恢复和管护、农田保护等措施并举。”郑学炳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投入力度,并创新筹资方式,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本投入,有效解决好“钱从哪里来”问题。

对此,闵庆文委员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健康产能,源于生态良田。耕地也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整治和修复。”他表示,“要做好农田基本生产能力的调查和规划,这应该包括土壤的生产能力,也包括当地的气候资源问题,即光、温、水的配合能力。”

李修松委员表示,要进一步整合归并管理职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将发展改革部门农田建设管理职能统一归并到农业农村部门,真正变“五牛下田”为“一家统管”,实现项目管理一个政策、任务布置一个口子、资金下达一个渠道,加快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农田建设新格局。

“应加快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耕地保护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框架下进一步规范耕地保护。比如在标准体系上,按照最新需求加快修订《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并针对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多样的特点,分区域、分灌溉类型制定不同标准;在投入方面,统一农业农村部门与财政部门的投资标准要求,进一步提高标准,逐步形成投入合理增长机制。”李修松委员说。

编辑: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