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渴望“身边的服务”

2020年05月22日 12:45|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 顾磊)
连线基层:残疾人渴望“身边的服务”

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时的一次突发伤病,让21岁的张迪再也站不起来,成为一级肢残人士。他在家里的炕上躺了8年,也沉默了8年。

张迪家在河北省南皮县东唐务村。两年前,县政府相关领导带着残联工作人员和社会爱心人士多次登门,慢慢地,张迪打开了话匣子,开始愿意交流。

张迪的双手可以干活,他弄了个电动轮椅,不用躺在炕上了。然而,院中的台阶、卫生间的便具、客卧的门槛,仍然如同“天堑”般难以跨越。

同在南皮县的另一位农村残疾人王其增,今年42岁。两年前的一次脑干出血让他半身不遂,几乎不能动弹。这次大病让这个原本经济条件还不错的农村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如今,王其增每月可以获得700余元的救助类补贴,家里的基本生活能够维持。有一次,县干部去王其增家,发现他有强烈的康复意愿。“他在房顶安装了一个吊滑轮,用来拉伸身体。不知道从哪里听到滚筒可以放松肌肉,就用棉褥子做了个滚筒,每天用来按摩手臂。”

无论张迪还是王其增,因行动不便难以跨出家门,他们需要的是身边的服务。

记者调查:助残服务难在“最后一米”

今年3月31日,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在京召开的助推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电视电话会透露,截至2019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的数量约为48万人。

目前,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近1/3的家庭中有残疾人,未脱贫的大多数为劳动能力弱或无劳动能力的智力、精神、肢体重度残疾人,贫困残疾人仍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当前残疾人“脱贫不解困”的问题十分突出。这意味着在提高残疾人收入的基础上,还要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但是,如果这些服务不能下沉到基层,就难以真正惠及每个残疾人。以康复为例,康复训练机构如果远在市县,他们会因为出行不便、经济成本太高而得不到康复服务。

助残服务如果不能递送到“最后一米”,也就是残疾人的身边,就难以真正发挥“解困”的作用,也难以有效降低返贫风险。这是助残脱贫面临的最大考验之一。

连线委员:应完善基层助残服务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主任龙墨也认为,农村残疾人脱贫,服务递送的“最后一米”非常重要。“很多残疾人居住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如何让他们脱贫不再返贫,基层力量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力量很重要。”

她建议,在县一级,以政府为主导,形成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动员村医、专干及时发现残疾人及其需求,把帮扶送到残疾人身边。

目前,王其增和张迪家都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张迪可以坐着轮椅在家里和村里自由穿梭,他在家做焊接工作每月收入超1500元,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当地政府还为王其增的家里安装了康复器具,通过居家训练,他已经可以站起来了。

编辑: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