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前浪”一席话,“后浪”的从医梦想更坚定了

2020年05月25日 08:33|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刚到武汉一线的时候天气很冷,我们都穿着棉服,屋里没有热风,在病房里都感觉冻脚。”说这话的是这次的连线嘉宾——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另外邀请的嘉宾则是通过“假如我是委员”小程序递交提案的两位中学生。

来自湛江第二中学的唐诗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医生,但对医生职业了解不深心存顾虑。到底医生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呢?王建业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通过讲述在武汉抗疫期间的经历给“小委员”进行“答疑解惑”。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调派42000多名医务人员前往湖北抗击疫情。王院长作为领队带领医院151名医务人员奔赴武汉抗疫一线,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刚开始饮食供应基本上没有肉,只是水煮菜,工作初期还有队员出现低血糖现象。”一开始医疗设备缺乏,医疗队就从自己医院调来各种设备支撑治疗;很多危重病人普遍患有基础病,他们就一人一议,把患者的每一种疾病摸排清楚,组织专家进行会诊。经过医疗队悉心治疗,救治的危重患者中仅有4例死亡病例。

援鄂期间,医疗队也遇到过很多有惊无险的事。当时,医院中负责饮食的工作人员有4人被隔离,2例确诊。“这时刚好有专家提出,不排除消化道传播途径。那怎样保证饮食安全?”食堂封闭后,医务人员就自带食品,实在扛不住就吃一点,能扛下来就回驻地吃,这样对他们来说是最安全的。援鄂期间,医疗队中有几位队员出现了发烧状况。“检测后不是新冠肺炎,但给大家造成很大恐惧。医生也是普通人,也会怕,但能来到一线作战就值得敬佩。”

当时,只要队员出现体温异常就要马上在房间隔离,避免和其他队员接触。王建业感叹:“如果真被感染就全军覆没了,还治什么病?一个医疗队100多个人,还得人家给你治,那就麻烦了。”

王建业介绍,这次出征的队员中,‘90后’占到1/3,“都是年轻孩子啊。”在王建业看来,年轻人学医,一定要知道,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任何时刻马虎不得,最重要的是要有奉献精神。

王委员讲述的抗疫故事,让两位“小委员”听得入胜,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周正谈到,疫情期间他在新闻上看到许多医务人员在抗疫一线不顾自身安危地救治患者,非常感动。但媒体中总有一些伤医的新闻出现,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也让很多希望从医的年轻人望而却步。“作为患者和家属来讲,他们的期望值很高,认为‘不管我有什么问题,到医院就能解决’,可我们是人,不是神。”王建业对周正解释说,在医学上,目前还有很多疾病无法治愈,医生不是万能的,但这个职业是神圣的,“我们称他们为逆行者,是因为他们总是义不容辞逆行而上,永远将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

这已经不是王委员的第一次出征了,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他就奋战在抗疫一线。在这次出征前,王委员九十多岁的父亲卧病在床无法进食,但他还是毅然奔赴疫区长达几个月直到凯旋。“国家卫建委评选先进工作者,我说不要选我,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一生中能够两次参与抗击重大疫情,我心满意足。是否先进对我并没那么重要。医生是我的职业,治病救人是我的使命。”

短短半个多小时的连线结束,两位“小委员”一直屏息凝听,深受触动,唐诗成为医生的目标也更加清晰,更加坚定。在连线结束后,记者收到了周正的短信,周正说这次“虚拟委员”连线的经历很特殊,王委员的一席话让他受益匪浅,对他来说,这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职业生涯规划课。

文字:丁典(实习)

主持:刘佳政

视频:宋宝刚、满达、杜晓航 、周通、赖仁杰、孙歌、白家琦(实习)

编辑: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