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上水平”经济“提气质”

2020年05月25日 08:59|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 王硕)

在中国铁路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公开亮相的复兴号新型动车组。    本报记者  齐波  摄

图 复兴号新型动车组 记者 齐波 摄

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制造业的实力和制造技术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引擎。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积淀,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在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从世界的视角看,中国制造业往往与“简单加工”联系在一起,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我国正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速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就强调,面向未来,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如何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提升中国经济的气质?成为两会上各民主党派关注的焦点之一。

■核心技术是转型“源头活水”

提起济南第二机床厂,业内人士无不翘起大拇指。这个有着80余年机床制造历史的“老”企业,生产了中国80%以上的汽车外覆盖件。同时,这些机床也广泛出现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大牌车企的工厂之中。

当国内多数先进机械生产车间往往使用的都是来自日本、德国等国外机床时,济南第二机床厂的这些突破其实改变了世界汽车冲压装备市场的竞争格局,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佼佼者。

掌握核心技术,这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李克强总理曾指出,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引发整个制造业的深刻变革。促进中国制造“上水平”,既要在改造传统制造上“补课”,同时还要瞄准世界产业技术发展前沿。这对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九三学社中央调研了解,目前我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局仍待突破。以央企为例,数据显示,受制于人的重大“卡脖子技术”高达400余项,还面临着研发投入水平仍待提升,创新动力亟须强化等问题。

九三学社中央认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部署的骨干力量和国家队,国有企业有责任和能力肩负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担。为此,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在重大应用创新领域,大力支持以国企为主体,开展国企、民企、高校、科研院所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着力打造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平台。鼓励两院院士等高端科技人才参与国企自主创新,支持国企先进科研成果跨领域同源拓展应用。

同时,进一步健全国企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增加研发投入及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在国企负责人业绩考核中的权重;参照世界一流企业研发强度,结合我国国情,完善分类考核、差异化考核标准,并出台配套实施细则。

民进中央指出,目前应继续发挥国内产业体系完整优势,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转化。面对一些领域的技术瓶颈,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研发支出,进一步加大政府教育支出,着力加强科技、工程等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完善制造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激活可持续发展动力。

■激发升级改造内在动力

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一批转型升级起步较早的企业,在自动化车间、智能工厂、柔性化生产等智能制造体系的支撑下快速复工复产。无人零售、智能物流、无人机配送、无人机巡检等高科技行业快速发展……这些变化,使得智能制造的价值和作用得以进一步凸显。

但与此同时,一些传统制造业对升级改造重视不够、制造企业对数字化及智能化转型投入持谨慎态度、数字化及智能化实践路线不明确等问题也随之暴露。

民建中央认为,当务之急是制定并发布引导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及智能化转型的国家发展规划。把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到省、市、县,通过规划指导及资金补贴的方式,引导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业企业进行数字化及智能化转型。

但转型的关键还在于激发企业升级改造的内在动力上。

民革中央认为,在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深度融合中,应加大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的财政投入,对制造业服务化业态给予补助奖励。建议实施推进“两业”深度融合众创金融试点工作,开展债券发行、信用贷款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依托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开放载体,整合优势科研和教育资源等,建立一体化的制造业服务化公共创新平台和动态创新链。

同时,推进产业链融合,以产业链为枢纽,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内配套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集群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综合园区转型升级。

■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真正的智能制造,不是高级自动化,而是要以数据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将数据作用在制造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产生价值,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精细化的生产和服务。这是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跃迁”,重新“卡位”全球价值链的机遇所在;也意味政府在管理和优化营商环境上应有新的思路和措施。

以工业互联网为例,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展现出驱动制造业“智能+”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但致公党中央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制造企业对工业互联网融通发展态势尚需引导,标准架构还在探索之中,在技术、平台、人才、安全等方面都存在瓶颈和短板,推广应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并存。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优化完善政策的支持体系,包括创新财政税收金融支持的方式,探索市场化商业模式,构建完善的行业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深化政府管理的体制改革等就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九三学社中央强调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建议加大力度落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法规;深入推动《关于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落实落地,为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提供先行先试的应用环境,使有科技创新成果的企业获得高额利润回报。

此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了技术,就是核心人才。在向智能制造迈进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和鼓励成为各方聚焦的话题。

民进中央在建言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时提出,建议政府选择一批国内重点高校,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专业教学,布局面向细分垂直领域的跨界技术人才培养。以校企深度联合培养为手段,针对行业发展与需求培养具有实操能力的应用人才,重视数字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民建中央认为,应鼓励龙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按需定制培养智造人才。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高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够脱颖而出、大量涌现。

九三学社中央呼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教育方法,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法国工程师培养、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着力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的研发人员奖励薪酬政策落地,扩大骨干员工持股试点范围;探索建立国企科研单位薪酬单独核算、工资总额备案等机制。并强调完善创新容错机制,建立创新容错负面清单制度,审慎处理创新中出现的失败。

编辑: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