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着浓郁泥土气息的建言打动了我!”

2020年05月25日 16:04| 作者:王焰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目前教育扶贫要解决的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一是思想还没有脱贫,‘坐在门口嗮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是一些贫困人口内心的真实写照。二是乡村师资教育水平没脱贫,孩子们仍然难以接受良好教育,贫困代际传递风险大。三是劳动技能没脱贫,贫困人口劳动能力还没有完全实现由体能型转到技能型,返贫风险大……”在24日举行的教育界别协商会议上,从小在贫困地区长大的杨承志委员动情地分享了自己调研教育扶贫问题的成果,一下子就打动了我。

“做好教育扶贫的关键到底是什么?”我近年来参与了所在高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帮扶云南、湖北等贫困地区的工作,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心中。于是会后,我专门找到杨承志委员讨论此问题。我俩谈得很投机,很快就达成共识:在校舍等基础条件基本具备后,关键还是在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你可有破题之招?”我抛出这个问题,请杨承志委员“作答”。

回到房间不久,杨承志委员即发来了他的答案——增强乡村教师的岗位吸引力。切实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成为受人尊崇的职业;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集团或学校联盟,让城乡学校学生有均等机会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加大补充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立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着力破解结构性矛盾,重点补足配齐紧缺学科教师;推行“县管乡聘”与“走教”制度,解决一些学科的乡村教师缺口问题。建立教师“县管乡聘”无校籍的“走教”制度,实现全乡镇、村内学校的师资共享;建立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中、小、幼乡村教育计划、实施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对口西部职业院校计划。建立“互联网+教育”的东部支持西部的远程教育系统;规范乡村教师退出机制,清退能力不达标的教师,不断提高乡村教师队伍质量……

没有系统调研和集思广益,是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提出这些有见地、又散发着浓郁泥土气息的建言的。也正是这接地气的基调打动了我。实际上,三年来,委员们的家国情怀常常让我动容。教育界别委员们纷纷呼吁:脱贫攻坚不是交钥匙工程。只有构建常态化的教育扶贫体系,才能实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预防返贫,实现脱贫攻坚的“长治久安”,这也是教育系统脱贫攻坚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