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个“都江堰”

——熊水龙委员呼吁修复长江中下游江湖生态功能

2020年05月26日 23:31| 作者:孙金诚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26日电(记者  孙金诚)中国两大淡水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变成了季节性湖泊,湖区居民能看到的水面是“汛期一大片,旱季一条线”,秋季的候鸟回到湖区,面对的却是一片茫茫的“大草原”,已无处觅食鱼虾,湖泊生态功能受到损害。 

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介绍,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来自长江上游的泥沙绝大部分被拦蓄在库区里,下泄到荆江河道基本是清水,长江中下游河道长期形成的泥沙冲淤平衡格局被打破。在重力与水流冲刷力的合力侵蚀作用下,长江中下游河道因下切侵蚀而逐步加深。

“修复长江中下游江湖生态功能,关键是要遏止城陵矶以下长江中下游河道侵蚀下切,让长江中下游河道水流流速减缓并得到适量的泥沙补充,逐步恢复河道水沙冲淤平衡。”熊水龙表示,经咨询请教相关专家得知,城陵矶以下长江河段的泥沙来源在非洪水期主要由洞庭湖供给,洪水期主要由荆江供给。因而要增加城陵矶以下长江河段的泥沙补给量,关键是要在枯水期和平水期增加洞庭湖的来水量。

熊水龙建议,借鉴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思路和经验,利用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在荆江河段的第一个分洪口——松滋口建造一个分流大鱼嘴。通过荆江大鱼嘴的分流,从松滋河流向洞庭湖的强大清流,初期将冲刷松滋河河道和洞庭湖湖床,并裹挟大量泥沙从城陵矶的湖口回流到长江,扭转长江中下游目前泥沙淤积不足、河道侵蚀下切局面。

同时,疏通和适当拓宽松滋河的河道,直通澧水和沅水的尾闾,以提高过水能力和开发洞庭湖区以及松滋河流域的航运功能。此外,修编洞庭湖地区生态整治规划,扩大洞庭湖湖区退田还湖的规模。

“这项工程耗资、技术难度均不大,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惠及千秋万代。”熊水龙表示,希望尽快开展可行性论证工作。时间越久,荆江河道下切加剧,在松滋口建造分流大鱼嘴的难度会加大,长江中下游江湖生态修复所需时间会更长。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