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工程承包迎来发展“春天” “三深”齐发力开拓“一带一路”

2020年06月03日 19:54|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对外工程承包迎来发展“春天” “三深”齐发力开拓“一带一路”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义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众多大型建筑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顺势而为,成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力量,对外工程承包迎来发展的“春天”。中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基建的高水平,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令外国人惊叹,成绩来之不易。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陕建集团坚定不移实施“走出去”已经40多年了。40多年来,陕建集团从早期的“借船出海”到自己的“造船出海”,再到如今的“组团出海”,国际市场已由传统的南部非洲市场延伸至西部非洲、东南亚、南太平洋、中东及西亚、中亚及南亚六大海外经营区域,呈现出区域化、纵深化、高端化、持续化发展态势。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其所展现的巨大发展红利为各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成为目前规模最大、最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更加坚定了我们“走出去”的信心,也为我们深融深挖深耕“一带一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我们紧紧抓住新机遇,积极布局,先后挺进阿联酋、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市场,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了10余家公司。如今,集团的海外市场已涉及核电、化工、机场、高速公路、高端公寓、水利水电等诸多领域,海外合同签约额逐年增长,总营业收入的七成以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来,陕建集团既是积极推动共建的践行者,又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深度融入 共赢才能共生

纵观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度融入无不列其中。而如何才能深度融入呢?我认为,民心相通,共赢共生是“法宝”。只有深刻了解当地发展需求,深度融入当地社会文化,坚持属地化经营,才能与当地打成一片,更好地开展工作。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推进属地化经营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承包商降本增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企业在国际市场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如今,大部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在当地注册成立了公司,雇佣当地管理者及工人,这种普遍性的做法,不仅助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协助创造就业岗位,也为中国企业赢得了民心。

陕建集团如今在海外28个国家布局了项目和分公司,通过聘请当地员工、投身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树立了在当地的主流品牌形象。“一带一路”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因此,我们在“走出去”的同时坚持融入当地,真正做到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对方先赢,让对方多赢,最后实现共赢。除了给当地创造税收和就业岗位,我们还将建筑施工技术无私传授给当地工人,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我们在巴基斯坦卡拉奇的一个项目快要结束时,很多当地工人都依依不舍,还请我们帮他们开具用工证明,以便他们今后再就业时好找工作。

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各有差异,尊重当地人的文化习俗,积极参与当地公益慈善事业,承担社会责任,这样也有利于企业融入当地。陕建集团的很多海外项目通过捐资助学、帮扶济贫,深受当地工人欢迎。像我们施工的马来西亚综合磷化工项目位于砂拉越州,发生疫情后,项目部立即向砂拉越州华人总会捐款2000令吉,向州政府捐赠了10000个口罩,向民都鲁当地警察局捐赠了1000个口罩。年初,项目部还为民都鲁当地开智中学捐资15000马币,与当地政府、业主、华人商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正是多方面的深度融入,陕建集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不断开拓新市场,与当地共生共赢。

深挖市场“带路”潜力巨大

针对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建议:

(一)政府统筹,让“走出去”的企业发挥优势竞争力。近年来,庞大的海外市场吸引了众多中资企业参与,但在参与的过程中,“一窝蜂”现象严重,一些企业没有调研清楚当地情况,盲目跟风,恶性竞争,既损害了中资企业的形象,又打乱了行业规则。建议国家商务部等政府部门未来能进一步统筹“走出去”的节奏,提供更多海外投资信息,平衡央企、地方国企以及民营企业的发展,让“走出去”的企业真正代表中国形象,发挥优势竞争力。

(二)加强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资企业在“走出去”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大多实行属地化管理,但却缺少国际化经营管理复合人才。由于对国际法律、商务环境等不了解,不少企业都曾蒙受巨大的损失。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未来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力度,例如开设相关的国际法律培训班、适时开展海外投资环境讲座等。

(三)战略转型,创新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海外的投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资企业的“走出去”模式亟待转型,向高端发力。以建筑行业为例,原本许多中资企业就是简单的国际工程承包,但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利润越来越薄,如何才能站稳脚跟?创新必不可少。陕建集团通过近年来的探索,逐渐走出了一条投融资带动的发展路径,通过投资带动总承包,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在去年11月,陕建集团与阿联酋达马克集团、中阿产业投资基金成功签署了合作协议,正式向投融资带动国际工程总承包领域迈出了新的一步。

(四)中企抱团出海,优势互补。基建行业产业链条长,“出海”企业大多各有所长,抱团合作、优势互补是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建议海外商会等行业组织可进一步搭建交流平台,形成一种协调机制,促进央企和地方国企、民营企业的合作共赢。

深耕细作 以品质赢天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深度融入和深挖市场的基础上,深耕维护市场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最初探索的某一个点,到辐射全球多个国家,中资企业在海外的成长壮大之路,也是一条深耕细作、以品质赢天下的探索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短短7年时间,全球响应并参与建设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朋友圈日益壮大。尽管也面临着许多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但是中国企业仍然凭借自身实力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工期进度可靠、创造大量就业、施工质量保证、贡献可观税收……这些都是中国企业深耕细作的充分表现。

对于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认为未来中国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但归根结底,中国仍要以超高端的产品品质、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取胜,要让触及的每一个市场都充分享受“一带一路”带来的红利。

作为中国为当今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多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不仅承建了许多商业项目,还参加了诸多海外民生工程建设,这些项目的建成投用直接令当地百姓受益,这种现实的好处必然能获得当地的青睐和支持。例如中国援建、陕建集团承建的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医院项目,就成为中吉友好合作的典范,也是两国人民友谊的证明。该医院于2019年4月建成交接,是一所可容纳150个床位、日门诊量200人次的外科医院,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周边医疗环境,解决了当地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仍呈蔓延之势,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许多项目也面临推进难题。相信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全球各国必将重新审视各自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一大批公共卫生建设项目或将启动,医疗卫生、建筑施工等众多行业都将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中国企业也将化危为机,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上走得更深更实,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委员名片:

张义光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自担任企业主要领导以来,张义光致力于企业高质量发展,带领企业干出了新业绩、实现了新突破,国内市场拓展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际业务延伸至28个国家。2019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60.48亿元,同比增长15.36%;利润增幅达到26%以上。目前,企业正围绕“整体上市”和进入“世界500强”目标阔步前进。

曾荣获“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陕西省优秀企业家”等殊荣。


编辑: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