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现场头条书画现场头条

古代画家笔下的绿水青山

——记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中的珍贵图档

2020年06月05日 15:17 | 作者:刘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B20200604007-zx12

《长江万里图卷》 清 王翚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我们的祖先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礼记》中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从天子到诸侯都要对其所处领地的山川进行祭拜,对自然资源中的水更是有专门的职官来负责,“仲令之月,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礼记·月令》)“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植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中,尽管展出的尺幅较大图档并不多,但足以洞悉古人对江河湖海及其周边环境与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之间关系的理解。

《长江名胜图》清冯世基绘同治六年(1867)绘本国家图书馆藏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是滋养了中华文明的世界第三大长河。这幅以描绘长江风景名胜为主要内容的风景名胜图具有典型的中国山水画特征。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古代风景名胜图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之间的关系渊源颇深,很难区分注意着色和绘画技法的名胜图究竟是山水画作品还是地图。风景名胜图集文学、书法、绘画、科技于一身。画工运用山水画法中的技巧,如散点透视、对景、鸟瞰等方式,大胆打破时空的限制,对地理景物特征在绘制图画的过程中做到了写意与写实的统一。

该图采用对景法使两岸的景物与江中行驶在船上的人的视角保持一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山峰处多用淡绿色,山岭间以粉色做点缀,水面留白,画面整体显得淡雅精美,色彩柔和秀美、线条疏密有致、着色浓淡相宜,景物描绘虚实相生。许多古代风景名胜图可能会夸大一些庙宇、城墙、楼阁等的描绘。山脉河流的描绘往往采用小比例的写意手法,用简单的笔触勾出山水意境,而有些宫殿楼阁则采用大比例尺进行细节的描画。此图对古代名胜的描绘为了反映王权的正统,建筑受到传统样式的未知影响,一般为坐北朝南,与现在的方位标示有别,类似的风景名胜图还有《五台山名胜图》《避暑山庄图》等。

《黄河发源归海全图》清中期彩绘本国家图书馆藏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自西向东流经中国北部9个省级行政区,因其流动将大量泥沙带入下游形成冲积平原为人类种植作物提供了自然条件;同时,孕育了半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中国上古文明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本图绘出了黄河自星宿海至云梯关入海口之全程,并详细标绘了河南武陟以下的河工堤坝位置。

《河防一览图》明潘季驯编制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石旧拓本国家图书馆

该图册应为潘季驯任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时成书,确切来说他应为这部具有中国绘画风格的治水图册的编纂者和修订者,而其中每一幅图的绘制应为当时具备中国画技能的画工来完成。该图册是潘季驯对《塞段大工录》的修订版本,其中增加了“河议辩惑”“两河经略”等内容,辑为《河防一览》,由礼部尚书于慎行作序,并于万历十九年初次刊刻,国家图书馆藏的是该图册的墨拓本,包括《祖陵图说》3幅,《皇陵图说》3幅,《两河全图》89幅。《刻河防一览引》中阐述了册页包括的内容:“首载玺书,重王命也;继以图说,明地利也;河议辨惑,阐水道也;河防险要,慎厥守也;修守事宜,定章程也;河源河决考,昭往鉴也;古今稽正,备考覆也;而诸臣奏章,次第纂入,便捡括也。”其中涵盖了皇帝治理河流的敕令、治水思想,河防险要的治理措施,修守河防的具体措施和建造方法,系统梳理黄河源头与历史上发生过的黄河决口记载等方面。

该图被认为是现存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黄工程图。绘制的主要特色在于使用粗线条勾绘了黄河两岸的水利设施和防洪堤坝,并标注了决口时间、地点、设施建筑年代,着重描绘了高风险流域。正如我们所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难表现的是水这样具有流动特点的自然界物质,在此图中可见水波纹的不同画法,如黄河之水用大浪花来表现,小的河流用小波浪来标示,湖泊则用鱼鳞状纹饰。绘制的视角也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画工观察的角度并非固定一点,在一幅长卷中因描绘的类型不同会采用多个视角,这与单幅画作比较以移动的视角来进行绘画和构图成为长卷的特征,这使得我们在观看《河防一览图》时会发现,图中关于府、县的行政区划符号出现了四方形的城门,并标出了城门的四个方向。而这幅图对水的描绘主要是以俯瞰的方式,从而表现河道的宽窄和流向。

《岳阳至长江入海及自江阴沿大运河至北京故宫水道彩色图》清中期彩绘本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大运河位于中国中东部,地跨8个省级行政区,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由国家投资开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体系。它实现了南北资源和物产的调度,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的繁荣。

此图采用传统山水画技法,绘制了长江从荆江至海口段以及运河,标注了长江水势、地名、历程及沿运河闸坝等。水道沿岸的行政区划以规则的城墙符号来表现,北京环绕在祥云中,有城墙与城楼图像。图中还记录了一些人文景观,如爱莲池遗迹、白鹿洞书院。

该图的绘制还有以下特色:一是此图以长江的南岸为上,运河以东岸为上,运河与长江自绍兴府到镇江府一起出现在图上。图中对山东运河的密集闸坝有描绘,自临清进入卫河运河段,主要描绘了运河沿岸的村镇。二是图中对江中沙洲和矶头的绘制为长江航运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图中以黄色标签来标注水程,如:“仪征至瓜洲口四十里自湖口县到瓜洲口共一千零九十里。”为江上行驶的船只规划航程提供了依据。三是图中黄色标签也为运输粮食的船只提供航行指引,如:武清县、河西务附近贴有“粮船由此转上水,上通州坝,白河棠子最多,粮船防入套子。”这样的标注更让我们认为此图是为漕运图。明初期,粮食的运输主要通过海上运输和陆路运输,然而海运毕竟存在较大风险,于是明永乐年间便开始着手疏通大运河,这幅水道图记录的是清中期人们利用运河水道进行南粮北运的较为翔实的图画。

(作者系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编辑:杨岚

关键词:中国 描绘 古代 长江 运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