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陈洪绶:

​ 一生通是今宵梦 不见章台柳色青

2020年06月11日 17:39 | 作者:陈文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明代 陈洪绶 《花卉图》册页

明代 陈洪绶 《花卉图》册页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中年后改号为悔迟,浙江诸暨人。出生于仕宦人家,从小就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曾经师从著名儒学家刘宗周先生。

刘宗周是晚明大儒学家,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慎独”一说即始自先生。

之所以强调此说,不仅有王阳明先生“致良知”学说的影响,更有明末时候的社会大背景。

在《与周生书》中,他说:“嗟乎,时事日非,斯道阻丧,亟争之则败,缓调之而亦败。虽有子房,无从借今日之著,直眼见铜驼荆棘而已!”他意识到,在社会大变化的潮流中,个体永远都是渺小的。

大概是受老师影响,此时的陈洪绶虽然年轻,才20多岁,但依然创作了《九歌》插图和《屈子行吟图》。此图不仅令后人仰望,当时也引起了士林注目,以为真正得到了屈子精神三昧。画中屈子瘦削愁苦,踯躅独行于江岸,颇有“苦节”之意。这种形象是否与历史的屈原形象吻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形象也被东林党人视作精神上的寄托。

从历史事实来看,陈洪绶显然不准备走“苦节”的道路,明亡后他出家为僧,改号悔迟,又说“岂能为僧,借僧活命而已”。但是,陈洪绶似乎也没有选择“慎独”的文人路线,他可能完全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浮沉于红尘之间,浪迹于江湖之上,至以画工为乐。其有诗曰:“李贺能诗玉楼去,曼卿善饮主芙蓉。病夫二事非长技,乞与人间作画工。”在陈洪绶之前,大概未曾有文人画家如此明确地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以此为荣。

一般来说,无论生活如意或者不如意,文人画家总是念念不忘他们的文人身份,这几乎是中国文人画家的执念。

借助于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深受士林群体的认可,陈洪绶得以画名远播。他陆续为《水浒传》《西厢记》《鸳鸯冢》《九歌图》等流行文学作过插图。当时作版画插图的还有丁云鹏等人,唯独老莲被鲁迅先生青睐有加,或许因为陈洪绶的文化背景显然更丰富一些,或许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不必深刻探讨。

事实上,陈洪绶画插图更多是为了生计。他非徐渭,没有坚韧的毅力和广博的才华,只是落魄于江湖的一个仕官子弟,口头上尽可以讲些大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是会屈从于现实。真正的艺术讲究的是含蓄之美。中国绘画不注重展览效果,重视直指人心。绘画形式上应该曲径通幽,情绪表达上却要求畅快淋漓。这正是中国绘画审美以及创作的落脚处。宋人绘画中有李嵩人物《货郎图》,须发毕现,造型精准;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楼船图,细致紧密,几乎可以做设计图观看;更有黄筌《写生珍禽图》中栩栩如生的鸟类,诸如此类绘画,以常人看,逼真如此,自然已臻绘画巅峰。

论家庭背景,陈洪绶远胜于唐、仇二人,唐寅生长于小商贩家庭,仇英则世代工匠,但后代文人若因之而贬低他们的艺术格调,因为陈洪绶的官宦出身而肯定他的艺术水平,就显得没有说服力。当然,随着时代变化,整体而言的文化价值观也随之改变,清代朴学盛行,文风紧密,乃至有“万马齐喑”之叹,则整体文化上的见识不高也是必然的趋势。

出家为僧后一年左右,陈洪绶看到局势回稳,即刻还俗回到杭州一带继续卖画生涯。好酒好色对艺术家来说,并非不可接受,甚至因之还可以激发创作的灵感,抚慰现实生活中的困苦。毕竟那时的画家地位不高,润格也少,画家维持生活要努力工作。他说:“书画颇不佳,饮食不放笔,唯有救人饥,不虚生一日。”又说:“前日旧谷价甚高,老人既苦于乞觅,今日新谷价甚轻,老人又苦无钱籴。”官宦子弟落魄于红尘之中,一如秦琼卖马,一文钱也能难倒英雄汉。至于说不肯为富贵有势力者画画,虽千金不为搦管云云,也只能听听。纵使那个时候的画再不值钱,也不是平民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何况画画是手艺,以手艺换生活,并不是耻辱。

当然,既然陈洪绶自己定位为画工,则想着自由创作基本是不可能的。譬如插图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但其依附于文学作品的性质是不可能改变的。在宋江的画像中他题赞曰“刀笔小吏,尔乃好义”,在卢俊义的画像中说“积钱财贯无私囊”等,皆尽于文学作品而言,绝非自己的文化判断。宛若工作,无论喜爱与否,创作出来的作品必须得获得金主认可。甚至陈洪绶的变形人物画,虽然脱迹于顾恺之的笔法,以高古之韵运时下之致,但画家自身的笔法创作,乃情怀情绪抒发得并不自如,还是有很多限制的,至少金主的喜好和时下文化风气的影响十分明显,这一点不容忽视。

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精神自由。职业画家会根据金主的喜好不停改变作品。文人画家恰恰就是这极少数。虽然身不由己,但陈洪绶也想成为其中之一,毕竟他曾经也是士林看重的人物,怎么可能完全放下文人的梦想呢?

其作品《升庵簪花图》描述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醉酒簪花于市的场景,好事者不免说此乃陈洪绶自道也。两人境遇确实有相似之处,但最大的区别在于杨慎虽然流放边疆,但生活没有压力,想明白了可以顺势而为,成为文化传播的大学者。一曲《西江月》成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唱遍大江南北,他的人生经历与历史重叠,乃至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陈洪绶不仅有生存压力,自身的修养功夫显然也不如杨慎。所以,与其说是陈洪绶自道,不如说是他的人生向往。

在失望和落寞中,陈洪绶的一生在凄凉和冷寂中落幕了。他是地道的文人出身,有素质有条件有圈子,却只能终于画工,这大概是后世文人为之叹息的地方。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杨岚

关键词:陈洪 洪绶 画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