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 钜惠民生

纪念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我国四大沙地生态状况整体改善

2020年06月17日 15:0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 王硕)6月17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成效显著,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占“十三五”规划治理任务的88%。通过实行严格的荒漠生态保护制度以及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我国已由点到面带动荒漠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状况整体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万公顷,沙化土地减少16.9万公顷,已由过去的“沙进人退”转变为“绿进沙退”。


图片1

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果


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沙尘天气次数年均减少20.3%,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荒漠化治理与扶贫工作相结合,走出一条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之路。数据显示,通过发展以木材、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北方沙区经济林每年产出干鲜果品4800万吨,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占全国总产量的1/3,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赢得了“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的赞誉。


图片2

浑善达克沙地秋色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虽然荒漠化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但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基数大、影响广,目前已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任务更加繁重。下一步,将继续巩固荒漠化防治成果,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实现荒漠植被应保尽保;完善法治体系和顶层设计;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工作;并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输出我国的经验和技术,助力国家外交大局。

值此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确定的主题为“携手防沙止漠 共护绿水青山”,倡导全社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营造共建共享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的浓厚氛围,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图片3

公约履约办公室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挂牌


据介绍,199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旨在推动全球土地荒漠化预防、治理和恢复的重要国际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于1996年12月30日加入该公约。为认真履行公约义务,积极推进全球荒漠生态系统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办公室”今天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挂牌。

编辑:杨岚

关键词:荒漠化 防治 生态 治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