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在数字化中寻找民办博物馆生存之路

2020年06月24日 17:17 | 作者:孙清越 | 来源:中国美术报
分享到: 

疫情期间,8.5万家博物馆曾被迫关闭,占到全球博物馆总数的近90%。因此,许多博物馆推出线上观展、线上互动等方式,利用数字平台,让居家的人们可以用更多样的方式参与文化生活。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国家文物局连续四批推出了200个全国各地博物馆线上文化产品项目,全国博物馆系统推出2000多个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这也显示出一个现象:面对不同的社会情况和观展条件,开发更多元的展览方式,可以降低、乃至转化行业面对的一些风险。而数字化的内容管理、平台建设,就为博物馆行业应对疫情冲击提供了许多帮助。

数字化发展一直是博物馆行业发展的方向之一。2016年12月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用三年时间,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调动文物博物馆单位用活文物资源的积极性。各大博物馆都将数字化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如上海博物馆建成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以改革管理等。

然而,并非所有博物馆都具有能力开展前沿的数字化研究,并对藏品进行管理。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我国有国有博物馆3766家,占比72.93%;民办博物馆1398家,占比27.07%。虽然国家鼓励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但是国有博物馆仍然占据博物馆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而民办博物馆通常为私营企业自主投资或个人兴办,资金来源、运营渠道单一,抗冲击能力也较低。同时,相关政策法规、管理制度的不够健全,建设运营思路的专业性低等客观因素,都让民办博物馆整体在运营上不尽人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疫情之下,全球近13%的博物馆可能永久关闭,这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生存环境本来就脆弱的民办博物馆。民办博物馆能否撑过疫情,并发展出一套适合自身、可以越做越好、在学术性和社群性上都有建树的管理方法,是一个难上加难的命题。

从资源数字化影响博物馆基本功能的角度来看,民办博物馆在电子设备支撑、技术获取的角度上,如果要走第一梯队之路,对藏品管理和研究做出辅助工作,可能有一定困难。但是,在公众教育、研究和传播的角度,则可以利用自身资源,跟上大时代下数字化的浪潮。独特性是民办博物馆的优势,其专门类的藏品不仅可以对展览文物品类做补充,也可以丰富所在地文化活动。面对专业化、社群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许多民办博物馆开始对馆内资源加以数据化整理;利用数字平台,逐步将藏品资料同外界分享;和学校等机构接触,举办线上讲座,通过吸引、巩固线上社群的方式共享文化资源和开展展览活动。

依据网络社群开展有互动、有计划的非实体游览,对全球范围内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行业都是正在进行中的尝试。博物馆行业数字化工作的成果正在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受到检验,并得到认同。当越来越多的人接触、理解、认同从电子平台上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与有效性,便是在传播的角度促进民办博物馆利用各自展馆特色、展品优势在数字化领域做出新的尝试。■

编辑:杨岚

关键词:博物馆 民办 数字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