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薪火相传忆先贤———海沧历史名人谱”系列报道之十二

“名世干城”李良钦

2020年06月29日 12:31 | 作者:照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5

在厦门市海沧区东孚山边村李姓族人聚居的古村落里,有一座忠义庙,庙上悬了一块明代朝廷颁发的牌匾“名世干城”。“干城”源于诗经,意为“捍卫者”“保卫者”,牌匾是嘉奖保一方安宁的勇者。获此殊荣的是一位海沧的李氏族人,他就是至今仍被尊称为“良钦公”的李良钦。

李良钦,明代同安县积善里山边(今厦门市海沧区东孚街道山边社区)人,名三,讳天赐。相貌魁梧,文韬武略,勇猛过人。得圣僧教授齐眉棍法,后为当时抗倭的军事需要乃加为丈二,称丈二棍法,成为丈二棍法一代宗师。他以武会友,结识了洪岱柴耙公,终成至交,传为佳话。

明嘉靖年间,闽、浙沿海倭寇猖獗。为保家卫国,李良钦率其堂下弟子和闽南百姓,组织武会(忠义堂),设教四方传习棍法,并建抗倭山寨“龙安寨”(今称“青龙寨”“鑫龙谷”),教授弟子3000余人,倭寇来犯时,前去御敌,平时则耕读练武。在李良钦的众多弟子中,有一人后来与戚继光齐名,他就是被并称为“俞龙戚虎”的俞大猷。李良钦教授给俞大猷的棍术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作荆楚长剑,据说是融合了击剑和少林棍技法的独特棍术。也许是因为俞大猷对剑的名字情有独钟,后来他撰写棍法专著,还将书命名为《剑经》。据传,初次见面,李良钦就很喜欢他,授艺特别认真与严格,所以俞大猷的进步很快。有一次,李良钦为了试他的剑法,教习时故意用剑碰他。俞大猷一闪,师徒二人不期而然地斗起剑法来。在格斗时,李良钦见他剑法纯熟,无隙可乘,高兴地对他说:“好学生,你的剑法将来可以无敌于天下!”

俞大猷学有所成之后,考中武进士,与戚继光带兵抗倭,李良钦悉心传授俞大猷典籍韬略,多次随俞大猷及戚继光奋战沙场,每逢大战役,“制胜多出其谋”。抗倭时期,李良钦多次出生入死,克敌制胜,但面对功劳,李良钦又选择了淡泊名利,辞官不做。这种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许多后来人。李良钦的一生践行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条。

李良钦的爱国精神直接激励着所有的徒弟,在其学生俞大猷身上更是有着突出的表现。俞大猷师从李良钦,学习棍法,也学习做人做事、爱国爱家、治军用军的道理。俞大猷注定是位武将,小时候他连考6年秀才未果,但师从李良钦之后,他以真才实学,一举考上了武举人、武进士。

李良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武术家,《福建通志》用“娴于韬略”4字形容李良钦的智谋,族谱上也用“公机宜超越”来形容其聪明过人。明天启二年,李良钦以90高龄寿终正寝。李良钦去世之后,明朝廷颁发“名世干城”匾额,以示嘉奖。李良钦的一生,正如“忠义堂”碑文所言:“良钦公一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我后人的光辉榜样。”家乡百姓感其忠义,立庙祭祀,称“义勇将军”。

山边李氏是海沧有名的望族,族人明理爱国、深明大义,后裔又出了一个抗日将军——李友邦,可以说是李良钦精神传承下的必然结果。李良钦生活的年代至今已过去400多年,但他深厚的爱国情操,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厦门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卢志明认为,李良钦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强烈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崇文尚武”的海沧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

(厦门市海沧区政协提供素材)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良钦 李良 俞大 大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