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两本故乡的尺牍书

2020年07月02日 19:39 | 作者:唐吟方 | 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 

早几年,朱明尧先生就打算把自己保存了几十年的一批书信捐出去,后来他告诉我决定捐给海宁档案馆,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朱明尧是地方文史学者,长期关注海宁籍在外文化名人的行迹,追踪他们的学术动向。他在从事海宁地方史研究过程中,除了收集研读乡贤的撰述,和大多数传统学者一样,还和一些海宁籍名人长年保持通信,向他们请教,撰写文章,传扬海宁历史文化,推介各领域有建树的乡贤;这中间也包括一批非海宁籍名人,因此积攒了数量不菲的书信。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书信不单是一个地方文史学者交往经历的见证,也是透视一个时代海宁文化交流的重要文本。

关于这本书的价值,我举两个例子。吴世昌是当代学界著名的红学家、古典文学家,他是海宁人,自他离开故乡后,很少和海宁有联系。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朱先生主动联络吴先生,请他用毛笔书录与故乡风物有关的两首词(墨迹今已捐赠海宁博物馆),原意是为推广历史悠久的海宁灯彩,客观上却成了吴先生留给故乡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一件墨迹,弥足珍贵,此后一年吴先生即归道山。朱先生谦称自己“并非是一名书札的热心收藏者和书札文化的研究者,而是一个书札频繁往返的亲历者、耕耘者,并且又是一名受书札文化滋养的人。”他在其中扮演了“好事者”的角色,促成了故乡与故乡名人的某种翰墨因缘,晚年又举以捐赠公家,成了名副其实的乡邦文化的守护者。

另一个例子是朱明尧和左书大家费新我的通信。费老是书法名家,今天我们只知道他57岁时病废而改成左手挥毫,因左笔驰誉艺坛。这封信里,费老谈到他的书法创作,对出现的场合的作品,他有自己对内容的要求,包括钤盖印章,有一个整体的艺术立场,而不是简单地抄写唐诗宋词,书写内容与形式关联,强调书法艺术的社会功能。费老的创作还有一个特点,一些重要作品的创作,他是拟小稿的。这或许与他是画家出身有关,移用了绘画创作的一些的手法,显示了费老严谨的创作态度,也是他作为书法家与传统书家的不同点,不烦推求,讲究经营。这通书信透露的内容,我们得知费新我创作的一些具体细节,很显然这封信对艺术史研究者很重要,它是我们了解当代老一辈名家创作可以征信的文字资料。

至于1973年俞平伯写给朱明尧的信里说“我过去研究《红楼梦》,其观点方法等颇多错误。”可见在文革背景下这位红学家的小心谨慎,未便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而与海宁籍画家杨石朗的通信,厘清了一些外界误传的问题,如贺天健家藏都是印刷品。按杨的回忆“贺师处数百幅,十刀之七八是印本,十之二三是真迹,比吴师处临真迹多十倍。”当初王季迁、徐邦达劝说杨石朗脱离贺天健转师吴湖帆,其中一条理由是:吴湖帆藏真迹多,画画要多看真迹。而转师后的杨石朗遭遇的情况并非如此,有可能涉及海上画坛名家之间的门派之争,是值得过滤的信息。凡此种种,都是难得的史料。

朱明尧被“海上寓公”的文化老人周退密称为“当代的杨敬之”,缘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对于文化传播的热心,不遗余力推介当代文化传统中的优秀人物,这本《朱明尧师友书札墨迹》是他践行的文化主张的一个表现,而这份内涵丰厚的书札,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显示它的意义,也会成为后人撰写海宁文化史值得重视的参考资料之一。


编辑:杨岚

关键词:海宁 故乡 文化 创作 先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