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游玉琼:幸福的“茶痴”

2020年07月03日 17:28 | 作者:徐金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武夷岩茶,三种香六个字,她的一辈子。

饭被热了一遍又一遍,早饭成午饭,午饭成晚饭,这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永生茶业工作的餐厅阿姨眼中早已是司空见惯。多年来,她们已然形成一种默契——等。因为每到大红袍采制的4、5月,都是她最忙碌的时节,一天至少要忙上十五六个小时。可她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忘了周边、忘了吃饭是常有的事。她就是国家级非遗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山市永生茶业有限公司掌门人游玉琼。

说到传承,游玉琼身上还有一个标签备受关注——首批国家级非遗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唯一的女性,实际上,在第二批公布的名单里,她仍是一枝独秀。在以男性工作者居多的茶行业,一路披荆斩棘,成为业界佼佼者,游玉琼可能攻克了比其他从业者更多的艰难困苦。

“女性若要在制作技艺上掌握精湛,需要做出很多努力,比如要熬夜,要有独特的理解和智慧,还要有一定的体力支撑。制茶是很艰辛的工作,有些人很难坚持下去。”不过,这些困难在爱茶的她眼中,都是幸福的源泉。

“很多女性朋友喜欢逛街购物,我就喜欢待在厂里,365天,除了必要的外出外,我就想在工厂研究茶。”游玉琼笑着说,“我常和他们讲,我要一直做茶到80岁,做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游玉琼17岁入行,她的爷爷和外公在当地都是远近闻名的制茶手艺人,父亲游永生是武夷山著名茶叶村———星村村的老支书。当年,父亲带头复兴当地岩茶产业,办起民营茶叶厂,游玉琼的事业也由此打上了茶的烙印。

“但最开始学茶打基础时,更多的是‘硬学习’,老师传授完技法,我们就机械式地重复,对于茶是不理解的,因而发挥总是时好时坏。”直到坚持了10多年,量变换来质变,游玉琼才终于找到了感觉,开了窍。

那时候的她,做茶的品质越来越稳定,甚至做出的茶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当你顿悟的那一刻,你再看茶时,就像在看自己的孩子一样。你熟悉它的个性,熟悉它的原理,熟知它的优缺点,有信心有底气把控和规划好它的走向。”游玉琼说,制作、钻研给她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尽管与茶结缘已近40年,可它总能给她带来新鲜感。

“每年气候不同,都会给茶带来细微的生长变化。如何察觉这种变化,在它最佳采摘期时,以最快的速度、最适当的工艺,呈现出最完美的滋味,这就需要摸索、尝试、应对。”这种挑战的幸福,让她如痴如醉。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十分繁复,要呈现出它的特征,既要在初加工时注意摇青的力度,也要在精加工时文火慢炖,掌握焙火程度的高低。”游玉琼说,这样做出的岩茶才能具有三种香气:地域香、品种香、工艺香。武夷山核心产区的风土,孕育了武夷岩茶独特的地域香;当地的茶树品种,又滋养着最原汁原味的品种香;最后,手艺人通过半发酵制作工艺,在茶叶香气达到最高点时,用高温固定下来,形成工艺香。

“三种香结合起来,正好是天时地利人和,六个字达到完美状态,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才能诞生,茶友品饮时,才能感知到它的不同层次。”游玉琼说。正因为对茶的这份懂得与了解,才使得她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谋求创新,通过延展先进的科技手段,来辅助茶叶达到最优品质。1999年,游玉琼推出茶叶采摘机,成为国内最早运用采茶机的茶人之一。2001年,她又在武夷山率先启用全自动茶叶精加工生产线等。

技术的补充、品质的追寻,让游玉琼创造出了两个新的品种———“金佛”、“玉琼”。其中,历时25年打造的“金佛”,被编入12位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品集《大红袍(005/006)》中,被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这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自2007年收藏母本大红袍后,收藏的第二款大红袍作品。

几十年的制茶积淀,让游玉琼将传承人的分量放得更重。早在20多年前,她便开始手把手地教徒弟制茶、做茶。

她选徒弟的标准,占首位的,一定要喜欢茶。“不管这个人是不是茶叶本科出身,如果他不喜欢,就干不长久。”游玉琼说。

喜欢做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她将自己学茶的心路历程总结为三个阶段,向学生们倾囊相授。“第一个阶段———学徒,主要任务是模仿,每天通过重复做茶,熟能生巧、累积经验、沉下心来,这个阶段大概历时3~6年;第二个阶段———技师,当一款茶交到自己手上,能把它的品种香发挥出来;第三个阶段——大师,不仅能够稳定地做出茶的品质,还能融入自身个性,且做出来的有自身风格的茶叶,还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三个阶段加起来,或许就需要穷尽一生。”游玉琼说。

现如今,一些跟了她20多年的学生,有的当上了厂长,有的已成为当地的技术精英,数量已不下几十位。“我想,怀揣着这份热爱,保持激情和热忱,传承的血脉会一直在,这份幸福也会充盈在人生的每一天。”游玉琼说。

编辑:杨岚

关键词:玉琼 游玉 传承 制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