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让脱贫成果长得更结实

2020年07月07日 10:08 | 作者:李元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B20200707002-zx7

住着“别墅”喝着山泉水的“保和鸡” 罗小军 摄

6月22日-24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围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进行协商。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成为扶贫工作主要议题。

如何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工作做得再细致一些?如何助力农产品加工产业在脱贫中作用,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还有哪些脱贫新路径,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我们听听来自一线工作者和委员的思考。

观念引领

产业才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两年前,湖南省邵阳县保和村没有水泥路,没通自来水,村里唯一的小学软硬件都跟不上,村集体收入为零。

2018年3月28日,湖南省政协办公厅扶贫工作队进驻保和村,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盏灯,一条道路一口池塘,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两年间,完成村电网改造,改建了蓄水池,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完成10公里道路硬化,装上了路灯,修建了垃圾池……保和村的产业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刚开始,贫困户们大多持观望态度。在工作队帮助下,村民杨永生带头成立了合作社,6户贫困户参与进来,建起了第一个养殖基地,养了2000羽鸡苗。”谈起保和鸡产业初始,湖南省政协驻保和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罗小军这样说。

“6个月后,看着成鸡销售一空,村民态度开始转变了,按捺不住要参与进来。”罗小军说,接下来我们顺势而为,借鉴“四跟四走”模式,拿出了一定扶贫资金,支持一个能人建一个基地,带一批贫困户共同发展。去年下半年,引进一家食品公司,实施市场化销售保和鸡。

2018年2000羽,2019年3万羽,2020年5万羽……现在,保和村建起了7个养鸡基地,带动贫困户42户203人。

2019年底,保和村顺利脱贫出列,贫困人口从126户527人下降到8户19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从16.2%下降到0.58%。剩余8户,通过政策兜底、公益岗位,也顺利脱贫。

“产业才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罗小军说,村上目前已建成1个200多亩的油茶基地、1个100余亩的大棚蔬菜基地、1个100余亩的红茄基地、1个100余亩的莲鱼共生基地、7个保和鸡养殖基地和1个屠宰车间、1个来料加工扶贫车间。

谈及保和村产业未来,罗小军告诉记者,他们计划将全村土地集中流转,形成相对集中又相互区分的种养区。将保和鸡产业做成邵阳县名优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同时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如何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全国政协常委唐云舒表示,选准产业是关键。“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同时设立产业专项资金、统筹财政涉农资金等方式,单列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引导支持产业扶贫,推动政策性银行和保险公司推出创新的、具有针对性的贷款产品和保险产品。”

唐云舒进一步表示,还要注重培育引进全产业链龙头企业,瞄准链条补短板,突出产业链条的连接和延伸,有机融合初精加工增值链、资源循环利用链、质量全程控制链,实现特色产业化集群发展。同时,增强风险防范,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确保特色农产品种(养)得出、卖得好,产生最大效益。

实践探索小蘑菇大产业

盛夏的槐乡大地,草木繁茂,一派生机。

山西省洪洞县食用菌产业园里,一朵朵平菇破膜而出,撑起小伞、娇嫩新鲜,形状不一。

洪洞县食用菌产业园区自2000年开始种植食用菌,到2020年成为占地150亩、年产鲜菇3000吨的综合产业园区。从原料收购加工到种植管理、产品深加工开发,再到废菌渣有机肥利用,形成了一条高效生态闭合农业产业链,带动困难户、贫困户150余户,就业农民170多人,园区年总产值2300余万元,农民均收入5万元以上。

“加快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只靠‘卖蘑菇’。”园区总经理王建刚告诉记者,他们利用蘑菇中独有的多糖成分,开发的蘑菇香醋已成功上市。目前产能300余吨,年总收入400余万元,成为山西醋行业特色产品。

在全国政协常委刘晓庄看来,农产品加工业既承接第一产业的转移,又蕴含第三产业的生机,对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着主导作用。

刘晓庄表示,加大本土食品加工企业培育是发展乡村农产品加工业的关键。我们应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乡村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围绕本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开展精深加工,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院(校)企联合、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进品牌文化建设。

“最后,我们要加强市场推广和策划,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努力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积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壮大规模,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贫困地区农产品走出深山,把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刘晓庄说。

迎接未来

产业提升打造扶贫新路径

辽宁省铁岭市政协提案办公室副主任邱辉是第一批驻村干部。“一眼望去,都是低矮破旧的房屋。”这是他对铁岭县阿吉镇白沙村的第一印象。

“几年前,铁岭市政协组织干部对村里的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我真切地感受到手里拎的粮油米面只是杯水车薪。他们缺产业、缺资金、缺技术、交通不便……所有的致贫原因,这个村几乎占全了。”邱辉告诉记者,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们重新激活2个水稻种植业合作社,建设了白沙村绿色水稻生产基地,统一了绿色水稻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绿色水稻。帮助合作社注册了“辽河白沙”大米商标。2019年,绿色稻米获得丰收,以每公斤5.2元价格出售,每亩纯收入为1600~2400元左右,仅此一项农民增收200万元左右。

谈及目前的困难,邱辉说,产业扶贫项目大多都为一产,没有充分发挥三产融合发展优势,产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扶贫项目建设融资也比较困难。

“产业扶贫最关键的是要突出产业提升。如,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辐射带动贫困户较多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资金支持,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向纵深发展;依托主导产业,将目前规模小、分布散的产业扶贫项目向区域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构建产业扶贫联合体,政府要做好中间服务,在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之间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面向未来,邱辉给出了自己希望与思考。

2020年后的扶贫政策如何调整完善?全国政协常委陈再方建议,在总结前期扶贫工作行之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探索可持续、良性循环的政策。如成立由国家投入、相关方面参与的互助基金,并动员有意愿的农民投入。随着富裕农民人数增加,该基金将进入良性循环。

编辑:秦云

关键词:产业 扶贫 脱贫 农产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