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0年第二期 2020年第三期 2020年第四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0年第三期

颐和园写生散记

2020年07月14日 12:02 | 作者:孙静远 | 来源:《画界》杂志2020年5月第3期
分享到: 

光影中的两棵树 68×34cm 2019 年  孙静远

光影中的两棵树 68×34cm 2019年 /孙静远

午后的回廊-68×34cm-2019-年-孙静远

午后的回廊-68×34cm 2019年 /孙静远

对生命的表达是每个艺术家都要面临的难题,这一难题也时刻困扰着艺术家。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对这一课题进行不懈的探索和质疑。是衡量一个艺术家真正的试金石,而题材选择又为无形的生命表达提供着有形的物质载体。

艺术家要充分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一定要借助客观物象。客观物象在艺术家内心的映射为生命提供了有形的支撑。艺术家对客观物象的最初感受,往往是不确定的、朦胧的,它不但包含了艺术家的意识成分,更有潜意识的存在,在这一刻不但有艺术家的“偏见”和他成长遭遇的记忆、认知,也夹杂着各种情绪、梦幻和想象。同时,这感受既有生理上的冲动反射,又有心理上的感触和知觉,既有可言说的正常反应,又有动态的不可说的投映。如何把这些鲜活又混杂在一起的生命感受,以一个具象的又广为人知的中国古典园林典范—颐和园为载体,表达出这存在于生命深处的感知和律动是一次有意义又冒险的生命体验。

颐和园是广为人知的皇家园林,怎样冲破这一相对封闭又熟悉的认知,并以一种全新的绘画方式呈现出来,是我这次写生探索的核心环节。由于颐和园的典型东方特征特别容易让人 陷入对颐和园视觉存在的摹仿上而不能自拔,在这个情景下产生的作品很容易缺少想象而图解化和插图化。因此,我必须从这一典型特征里跳脱出来,在弱化园林典型特征的同时,又 要保留园林大的空间构成属性,在充分运用简化原则和想象力的前提下来 形成全新的视觉表达。“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个性的表达,首先要明确地建立在对共 性认知的基础上,否则为了个性而个性的表达就会碎片化、概念化,没有共性为基础而去探讨个性是没有意义而且有害的。因此,提纯出形成颐和园典型特征的空间构成要素是简化的前提,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形成画面的空间结构框架,为寻求新的画面构成提供了特征鲜明的保证。

空间是绘画的灵魂,画面的所有元素都是围绕这一绘画最根本要素展开的,并在此基础上使体积不断得到强化。空间和体积的相互强化是生命力间接的显现。画面的每一寸都是体积和体积相互作用所产生建立起来的空间秩序,这一秩序为画面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坚实的理性基础,也为语言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东西方绘画对空间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历史、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对东西方绘画空间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东方的绘画空间具有极强的参与感,东方人对宇宙和环境的认知,形成了独特的人在空间中探寻、行走的东方绘画空间观念,使观者如在艺术家创造的空间中行走,画面空间是以时间为轴展开。而西方绘画空间的背后是数学逻辑,更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这种空间具有强烈的视觉幻像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两种空间都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空间的理解和渴望,也无法满足现代展示空间的要求。 现代绘画空间要有更大的开放性来适应这一时代需求,这就要求现代的绘画空间,在强化结构和画面构成的基础上,既要有强烈的代入感又要有鲜明的节奏感,既有制造身临其境的幻觉,又要有陌生而新鲜的视觉要求。我的写生正是这两种空间属性的融合,每幅画面上既有在行走的开合空间里展现局部空间的 丰富多样,又有以东方空间为基础的画面中,有意识地强化西方绘画空间所制 造的实体幻觉,画面所形成的俯视、仰视、平视都在空间的原则下同时并存。我希望制造出画面空间的丰富性,又在西方绘画空间为主调的画面中强调东方绘画的时间属性。这两种空间属性同时并存,互为补充,在画面中交替展开不断丰富 着画面,并为画面产生新的形式提供了坚实的可能。

打破技法和对材料运用的惯性,追求更加宽广精神意义上的继承,这也是我写生要做的必要尝试。水墨是东方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的绘画大师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视觉宝藏,技法和材料的运用已经极为完备臻于极至。丰厚的传统对于后来的绘画探索者来说,既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又背负着难以摆脱的负担。怎样继承和发展传统,是当代艺术家必须要正视的问题。在图像和大数据时代,以传统技法表达现代生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对视觉张力和快节奏生活的要求,水墨这种古老的东方艺术必须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来重新激活自身,在吸纳各门类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带来全新的表达方式。对于从事多年绘画工作的艺术家来说,很容易产生对熟练技术和已知思维认知上的依赖,这种依赖是绘画前进道路上的最阻碍。艺术家要避免这种无意义的重复和惰性,需要尽可能地忘掉这些才能为形成全新的画面提供可能。画面技术一定要围绕空间展开,这样才能激活想象力而形成新的画面。

书写性是水墨艺术独有的特征, 是艺术家对毛笔的掌控和驾驭在画面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艺术语言。书写性的介入能够极为细腻、有力地表达艺术家当下的生命状态, 能够敏感、准确地传达出对客观物象的真实感受,直接清晰地记录艺术家当下的生命感动,具有无法重复的鲜明特征。同时书写性又和东方水墨艺术的伟大传统遥相呼应,既摆脱了传统技法的束缚,又迸发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强大生命力。我的写生作品在继承传统书写特征的同时,去强化大面积的黑白对比,这种对比会产生强烈的节奏感,让画面充满张力。因为水墨材料不可更改的特殊属性,画面上的每一笔都需要艺术家对写生对象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够迅速、准确地表达客观物象。而精准的用笔在画面上产生的轻重缓急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情绪,无不体现了艺术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感动和对鲜活生命的深刻体验。黑白是绘画最基本的元素,这种元素本身又带有天然的简化功能,黑白互相冲撞使画面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和张力。在传统绘画中很少有光线的表达,我在写生中大量引入光线,这样在画面上形成了更加强烈的黑白对比。黑白光影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绘画平和的视觉效果,给观者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势必在观者的内心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效果,这大大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在我的园林系列作品中,大面积的黑白运用和强化起着简化颐和园特征的功能,把园 林过多的细节弱化并纳入画面的空间节奏中来。同时黑白的简化功能也更加方便艺术家重新设计画面,在平面视觉原理的作用下,充分利用画面的尺寸来强化和挖掘各种形成画面的可能。黑白的强化使画面的结构更加清晰明确,呈现着颐和园内在的神韵。我希望通过对书写性和黑白节奏的综合运用,既强化了画面的时间属性又对空间做出了有力的回应,画面在这两种属性的交替作用下,鲜明的书写笔触所体现的生命冲动和黑白理性的结构相溶于画面,使画面既有新奇的设计又有充满激情的张力,不断打破着己知而创生着新的可能。

生命漫长而又短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昂扬的生命和律动,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在这有限又悠长的生命旅途中,每个人都要孤独地面对,不停地审视自己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一次又一次勇敢地跳出生命的惯性,不断探求新的未知可能。我的作品既蕴涵上述对绘画理念的探索,也饱含着对人、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动和感悟。透过这些感悟对心灵、精神和情绪予以表达和呈现,是我作品的精神指向。我希望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接近生命终极的完美,这就是生命存在的最大意义。

2020年4月3日写于北京

荷塘边的人 68×34cm 2019 年  孙静远

荷塘边的人 68×34cm 2019年 /孙静远

光影之屋 68×34cm 2019 年  孙静远

光影之屋 68×34cm 2019年 /孙静远

午间的荷塘 68×34cm 2019 年  孙静远

午间的荷塘 68×34cm 2019年 /孙静远

有树的风景 68×34cm 2019 年  孙静远

有树的风景 68×34cm 2019年 /孙静远

墙与影 68×34cm 2019 年  孙静远2

墙与影 68×34cm 2019年 /孙静远

回廊与荷叶 68×34cm 2019 年 孙静远

回廊与荷叶 68×34cm 2019年 /孙静远


责任编辑:杨文军


编辑:画界

关键词:画面 空间 绘画 生命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