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2.9亿农民工是保就业的基本盘

2020年07月17日 10:39 | 作者:王金晶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稳定2.9亿农民工就业是稳住我国保就业的基本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社部原常务副部长杨志明说,“特别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民工,保证他们的就业是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支撑。”

如何才能更好地保农民工就业?

保住农民工就业的市场主体是当务之急。杨志明认为,从宏观上看,要千方百计保住大容量吸纳农民工就业的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三大产业。

制造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阵地。杨志明介绍,制造业需要大量有技能的农民工给予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全国约有7600万农民工从业制造业。“尽管国际疫情扩散对于制造业供应链产业链造成很大冲击,但现在抓住国家扶持建设国际国内双循环产业链的机遇,加快企业补链扩链,一样能够获得复工复产与稳定就业新发展。”

杨志明近期调研的北京精雕集团就是例证。据介绍,受疫情影响,精雕集团国际供应链“断单”,企业从国内五六百家供应商中选择有条件的补链、有潜力的联手扩链,尤其在加快研发制造口罩急需的熔喷布生产设备的关键设备上一显身手,扩链成功,3月底企业营业收入恢复到70%,4月份由负转正出现新增长,生产订单已排到今年8月,为此,企业又新增了400多个就业岗位。

建筑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支柱产业。杨志明说,“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大部分是农历‘二月二’后复工复产,受国际疫情扩散的冲击比较小,主铺材料国内基本解决,人力资源充裕,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建筑业吸纳劳动力的稳定性较强,成为保就业的稳定力量。”

服务业大容量吸纳农民工就业。众所周知在此次疫情中,服务业就业受冲击最大,经济损失最重。杨志明分析,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境况下,现代服务业快速反弹,呈现出“V”字走势。尤其直播带货、快递、外卖等新业态服务业发展快,蕴藏着未来现代服务就业扩容的潜力。

中小企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在这次疫情冲击下,小店铺、小工厂、小工程、小文旅的“四小企业”受损最重、恢复的困难最大。杨志明强调,“只要有一口气,就要给它接上‘呼吸机’,千方百计把它救活。因为每个小企业背后都维系着一帮人的就业问题。”

说到稳企业保就业的具体举措,杨志明认为,要尽快落实好国家帮扶困难企业渡过难关的财税、金融、就业、投资等政策,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稳定大企业工人岗位,尽量使困难企业少裁员、不裁员;另一方面要下狠工夫扶持中小企业,政府真金白银的扶持要像“管灌滴灌”一样浸润到小微企业,政策“接地气”,企业受益见效“冒热气”。

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统筹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补贴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今年5月,人社部再次发文开展“稳定农民工技能提升行动”。杨志明表示,特殊时期要用特殊办法。他建议,今年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重点要落实好700万人以上农民工技能培训,集中资金集中培训、特殊时期“寅吃卯粮”也可探索,帮助下岗员工学习新技能,拓展下岗人员再就业渠道。“还要注意今年3月人社部发布的16种新职业,引导农民工学习新技能投身新职业。”

通过调研,杨志明分析,现在出现的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是新动能,虽然不少农民工等从业人员没有劳动合同,但对新型用工要给予包容性发展的支持,看到其精准劳动、就业自主性强、收入较高的发展优势,研究劳动合同与劳务协议并存、平台与个人“按单”缴纳社保、在线调解仲裁等过渡性试行办法。他认为,疫情防控期间,干部下沉的做法值得借鉴。“让干部下沉到劳动密集型困难企业,进行专班跟踪服务,稳定劳动关系,及时快速处理劳资纠纷,同时运用网络新技术确认新型用工关系,开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的线上调解,数据就是凭据、就是依据、就是证据。”

杨志明进一步表示,应对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保障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还应继续强化财政、金融、就业、投资的“一揽子”援助企业政策落地见效力度,寻找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与企业发展权益的新平衡点,鼓励抱团取暖,渡过难关,把政府救助的“输血”和企业与职工自身努力的“造血”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劳资两利。

编辑:秦云

关键词:农民 民工 杨志

更多

更多